李鴻章之死:和俄國公使激烈爭論後吐血(圖)

發表:2011-10-28 17: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西方人眼裡的李鴻

李鴻章到德國拜會鐵血首相俾斯麥,得意地說,有人恭維他是「東方俾斯麥」。俾斯麥沉吟片刻,說:「你是‘東方俾斯麥’,我自己卻難望得到‘歐洲李鴻章’的稱號。」

1879年5月28日,李鴻章在天津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陸軍上將,對其所持名貴手杖愛不釋手。格蘭特說:「中堂既然喜歡這根手杖,我本當奉送。但這根手杖是我卸任時,全國工商界贈給我的,這代表著國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轉贈。等我回國,徵得大家同意後,才奉寄致贈。」李鴻章說:「不必不必,我不過隨便玩玩而已。」1896年,李鴻章訪美,格蘭特已過世十年,其妻朱莉婭設宴款待李鴻章時,向出席者講述了丈夫與李鴻章的交往和友誼,以及這根手杖的故事。然後,她問大家:「諸位是否同意把這根手杖轉贈給李先生?」出席者一致鼓掌贊同,朱莉婭於是當眾雙手舉杖,奉贈給李鴻章。李鴻章深受感動,回國後,視同至寶,須臾不離身。

1894年8月27日,李鴻章會見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亞歷山大。《倫敦每日新聞》記者約瑟夫對此進行了跟蹤報導:「他(李鴻章)以最強勁的語言聲稱,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強烈反對鴉片貿易……李總督最後明確宣稱:‘你們也許明白,如果你們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們就會立即禁止他們獲得鴉片。’我(約瑟夫)告訴他,英國議會已經通過投票,將指定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華調查鴉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樣有害時,他氣憤地回答:‘荒謬絕倫!’似乎十分的憤怒和蔑視,緩和了一下語氣又說:‘任何人都知道,鴉片是有害的。’當我起身告辭時,他仍很善意地用熱情的語言讚揚了英國公民為使中國擺脫鴉片所表現出來的仁慈。」

美國外交官何天爵說:「除了身為高官,李鴻章身上帶有東方式的架子和儀容外,他非常容易接觸。任何一個外國人都可以通過他的幕僚求見這位總督。許多人見過這位看似粗魯的老總督,都從其身上得出了他知書達禮的印象。我們的一位前州長就受到過李鴻章極其客氣的接待。當時這位州長和總督、翻譯相距不遠。州長事後告訴美國的朋友說:‘好樣的,我根本不認為這位總督是那種不開化的老頑固。’」

1896年8月29日,《紐約時報》報導了李鴻章訪美時美國民眾的反應:「它抵達紐約港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如潮水一般湧到郵輪停靠的河邊。不一會兒,炮臺公園就擠滿了好奇的人們,他們都想一睹清國總理大臣的風采,因為此人統治的人口比全歐洲君主們所轄子民的總和還多。」

據《中俄密約》俄方談判代表之一、當時俄國的財政大臣維特伯爵回憶,沙皇俄國提交給李鴻章簽署的密約,並不是李鴻章事先看到的那份,而是俄方工作人員趁李吃飯時伺機掉了包的。他說:「是我們自己違反了協定,才造成今日遠東的局面。這是一件背信和昏聵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事。」

1901年李鴻章臨終前,俄國公使曾拿著文件來到李鴻章的病榻前,要求李鴻章在中俄交約上簽字。《紐約時報》記者在李鴻章逝世後的第二天從北京發回一個報導,題目叫《李的逝世是因為和外交官的爭論》,小標題為:在和俄國公使的激烈爭論後吐血。報導說:「北京11月9日電:和俄國駐華公使雷薩爾為滿洲條約問題激烈爭論,直接導致李鴻章的逝世。」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對李鴻章無甚好感。他曾對76歲時的李鴻章作過一番描繪:「他看上去就是個偽善的傢伙,穿著一雙厚底緞面朝靴,站著的時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吋以上。他中過一次風,這使他的臉有一部分不能動彈,於是看上去總是面帶微笑——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

在李鴻章任北洋通商大臣的1877年到1896年間,德國克虜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約2000門大炮的訂單。為此,克虜伯公司專門為李鴻章出了一套紀念冊。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緒降旨:拔去李鴻章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紐約時報》當時以《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戴罪領軍》為題作了報導:「李鴻章黃馬褂被褫奪,算不上什麼劃時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這可被視為大清朝廷力圖以加強法紀來整合民心所用權術的一個範例。對西方觀察家來說,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實,即為什麼李鴻章在頭天被任命為清軍最高統帥,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奪清國貴族的最高榮譽?這項榮譽賦予清國臣民身著‘黃馬褂’的權力,而這種‘黃馬褂’據說是大清皇族專用服裝,禁止非皇族人員穿用。這個矛盾的結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1896年的《紐約時報》,曾報導過李鴻章拜謁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時的情形:「當尊貴的清國賓客進入將軍安息地時,場面非常感人……他(李鴻章)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

美國國會圖書館編輯的《美國故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李鴻章1896年8月到美國訪問時,美國人列隊街頭,歡呼聲一片,大家都希望能一窺這個重要訪客和他那件著名的黃馬褂。兒童們用黃色絲帶將自己的自行車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這位貴客的注意。」

1896年8月23日,《紐約時報》在刊登一篇從英國發回的新聞時,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李鴻章已經起航了!》報導的副題是:這位偉大的中國政治家現在正在去美國的路上!

1901年11月9日,也就是李鴻章逝世兩天後,《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報導,標題為《李鴻章的葬禮》,小標題是「北京11月9日,各國公使前往弔唁,他的兒子們披麻戴孝」,並描述了當天的葬禮情況。

英國政治家寇松勛爵曾來華旅行。他在《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一書中,記述了會見李鴻章時的場景,並對李鴻章本人作了描述,他說:李鴻章「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鬍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鬍鬚。頭髮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寇松說此次會見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

濮蘭德在《李鴻章》一書裡,曾說到一個英國人對74歲的李鴻章的印象:「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從容貌來看,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會認為李鴻章難以接近,這不是因為他給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像是某種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對苦苦掙扎的芸芸眾生的優越感。」

来源:節選自《微歷史:1840—1949歷史現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