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中國:「中國的文化自毀傾向」(組圖)

發表:2012-07-16 20: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漢學系教授庫勒(HansKühner)撰文認為,中共試圖通過仿造的傳統文化,對內強化民族認同並增強百姓對黨的忠誠,對外是要爭取國際好感。

針對在德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作者在《新蘇黎世報》(7月14日)撰文寫道:「但是,(文化年)方案中採用的‘對話’、‘公開討論’或‘公共空間’概念在中國的語境中有其自己的歷史。比如,‘對話’是1989年5月抗議者在天安門廣場(徒勞無力地)提出的。

「通過在中國不存在的或被系統限制乃至摧毀的交流形式和場合,要在外國爭取好感。就連‘茶館’在中國也找不到了,因為茶館喚起人們對往昔田園牧歌、異國情調的‘永恆中國’的聯想,就從丟失的文物道具中拿來為‘文化年’所用。……」

作者分析說,百年來的現代中國,與傳統為敵的極端主義盛行。「敵視傳統的討論在1949年之後的人民共和國獲得最大的穿透力。通過越來越極端的對宗教及‘迷信’的攻勢,傳統節日、廟會以及與之相連的傳統習俗統統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權的節日。最後在文革中,這種文化的物質形態(寺廟,城門,藝術品)也被摧毀。」

中共利用傳統文化

作者指出:「中共在中國承擔了民族主義任務,並且獨攬一切。其實‘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結果並非社會主義社會,它所實現的更是所有民族主義運動的目標:文化同質,割裂傳統,創造一個大眾社會,以新文化名義摧毀古老的民間文化。所以,人們並非因其是‘共產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怪罪中共,而因為它是‘民族設計項目’的一部分。

「‘共產主義項目’業已擱置,從而也失去了為民族主義目標尋找社會主義理由的必要。經濟增長和資本收益作為主導思想徹底貫徹,社會主義項目的失敗所遺留的空缺被強國理想填補。於是,今天對正統民間傳統和昔日物質遺蹟的毀滅同樣是對先前的民族形成過程的前後一致的繼續,就像毛的文革一樣。然而,今天的這種毀滅進行得更加順暢,因之幾乎是渾然天成地出現在現代化、擴大基礎設施以及城市更新的過程中。


漢堡的「中國茶樓」

「用新‘發明的傳統’、用‘新文化’以及用‘假古董’來替代被摧毀的,也就合乎邏輯。傳統節日如賽龍舟和廟會又被復興並加以新的策劃。‘老’街道如南京或杭州的‘明代街道’被重建,城牆被修復,而古老街道的最後遺蹟常常讓位於仿造。甚至還在談論重建50年前被拆掉的北京城牆。與這個趨勢相符的是,在外國用竹子搭茶館,或建立中國文化設施,用以往被作為‘封建’思想化身的孔子命名。」

文章說:「重建、模仿和新發明優點不少:‘老街’可以從一開始就按照旅遊和現代交通需要來設計,還可以體現‘反動’或‘封建’因素中被淨化的傳統,促進中國民眾對民族的認同,同時促進對黨的忠誠;撈取流動資金,通過擴張旅遊業獲得更高的經濟增長率。於是,對過去的文化傳統和物質遺蹟的破壞與對其模仿或重建表明不是矛盾,而是重塑(或曰新發明)中華民族過程的互補元素。」

来源:德國之聲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