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會止步 孩子才能學會邁步(圖)

發表:2013-02-14 20: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都少不了勞心勞力的父母。從飲食起居,到選專業找工作,沒有他們不管的,他們跑前跑後忙忙碌碌,為的就是讓孩子少些磕碰,少走彎路。或許,父母們還在為「不能管他一輩子」而遺憾,可孩子們早已對「被管一輩子」心生恐懼。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是建議者、監督者,而不是進攻者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家長都要適時止步,讓孩子們嘗試監督、調控和管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操控孩子的時間是一種過度干預

今年讀小學五年級的小柯,每個週末都非常忙碌。父母為她安排了3個課外班,數學、電子琴和舞蹈。數學是小柯的弱項,爸爸說「不得不補」,媽媽說小柯「喜歡」電子琴和舞蹈,報個班好好學,將來小升初,準兒能加分。

於是,小柯的週末往往「比上學還累」。週六的兩個課外班相距甚遠,爸爸和她經常在外面簡單吃一點就要坐地鐵「趕」第二場課。週日的課在下午,雖然不用早起,但一想到週一又要上學,小柯就心情沮喪。

小柯試圖讓媽媽相信自己彈不好電子琴,但媽媽總會說,「你5歲就在阿姨家彈琴了,一摸琴都捨不得回家。你要堅持,覺得累就放棄怎麼行?」

這樣的週末生活並不鮮見。2012年中國兒童中心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46%的北京兒童認為自己很忙,他們大多由於作業多、參加課外培訓班而沒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這些課餘培訓班,有多少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呢?」洪明說,很多孩子是基於家長的要求和選擇參加興趣班、輔導班,操控孩子的時間就是家長過度干預孩子的一種表現。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們從小就是圍繞課堂、書本和老師進行「被動」學習,在家裡,相當一部分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家庭學習」,把圍繞學校教育抓孩子的學習,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職責的首位。

「家長會給孩子制定學習目標,比如考多少分,提升幾個名次。」洪明說,這樣的目標不科學,也很功利,但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在他主持的一項調查中,有52.5%的家長「為孩子安排課餘學習的內容」,家長與孩子談話的主題,高達93.4%是孩子的「學習」,73%是「學校的事情」。

「長期持續的被動學習不但損害了孩子學習的自主性,也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洪明認為,很多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厭學,正是家長過度干預的結果。上大學以前,家長為孩子制定各種具體的目標,而這種「功利性」目標並不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於是,有的孩子一離開父母,就不知道要學什麼,更不知道為什麼學。

孩子們的生活自主能力極度缺失

「家庭矛盾主要來自父母向兒童施加的學業壓力。」洪明說,不少家長將學習之外的東西與學習對立起來看待,喜歡包辦孩子的各項事務,幫孩子做主,以便讓孩子集中精力去學習。

於是,每年大學新生入學,校園裡的家長團隊反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描述的場景基本相似:爸爸拿行李,媽媽鋪褥子,孩子們卻袖手旁觀。

實際上,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的報導:小學生不會穿衣服、中學生不會洗碗、高中生不會剝雞蛋皮……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孩子們身上呈現著退化的趨勢。

如今進入了精細化餵養的時代,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設計得很周密,吃什麼穿什麼,每天怎麼安排。父母太能幹,會把孩子變得無能和脆弱。

影響孩子適應社會的首要危險性因素就是家長包辦。在他負責的調查中,超過一半(52.1%)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很重要,其他方面可以暫時放一放。另一方面,孩子們沒有屬於自己的計畫安排,大多是被家長和老師牽著鼻子走。

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生活自主能力極度缺失,沒有自我服務的意識,依賴父母成了習慣。比如,有的孩子不會用零花錢,不是過度消費就是從不自己買東西;有的孩子經常找不到需要的東西,或者忘帶第二天需要的東西……

「家庭是一個人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洪明說,但現在不少家長缺乏生活教育的意識,即使要安排有挑戰的事情讓孩子獨立承擔,也會帶有明顯的教育痕跡,安排什麼樣的事情、如何安排佈置都是家長經過精心策劃的。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卻不善於把握讓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

如果孩子要參加班級外出旅遊,這本來是鍛練孩子的好機會,但大部分家長都在幫孩子收拾衣服、帶吃的玩的,為孩子準備好一切。

最好的做法是,先讓孩子根據老師的佈置和旅遊預先設想,自己選擇安排應該攜帶的物品,家長主要負責提出建議,最後檢查,做好服務。

自我管理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

「孩子越大越不好管」是李女士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的女兒今年才9歲,但李女士認為女兒小時候更「可愛」。

現在,母女倆經常較勁,早晨李女士給女兒準備好衣服,小姑娘會提反對意見,理由是「我不愛穿這個」。當同學們都用帶香味的圓珠筆時,李女士要求女兒不要有「虛榮」心理,而且「氣味有異的東西對健康有礙」。諸如此類的爭論,經常以李女士的勝利告終,但女兒少不了一番死纏爛打軟磨硬泡,有時候還會大哭一場。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有跟孩子討價還價的經歷。比如,孩子提出要玩30分鐘的遊戲,父母不同意,玩遊戲的時間改成了20分鐘。

有意思的是,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絕大部分都表示重視「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們如此言行不一,因為他們擔心「孩子還小,管不住自己」,可在洪明看來,這其實是家長們為自己越俎代庖找的一個藉口。

「孩子們的自我管理,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洪明說,但家長處於強勢地位,以結果為導向,習慣從經驗出發,難免武斷專橫。他們要求孩子減少10分鐘的目的,只是因為20分鐘的遊戲時間符合他們自己的意願。

允許孩子自己解釋選擇的理由,澄清這麼做的價值,這個思考過程是很寶貴的。比如說,要聽聽孩子堅持玩30分鐘的理由,如果孩子只是說「××就是這樣的」,這是盲目跟風不是獨立思考,家長就不能支持。

無論是自己的物品還是學習,不管是時間還是情緒,孩子們終究是要學會自己面對、自己處理的。小的時候,他們並不能像成人那樣清晰地認知自己的目標,比如說同一類事情,會制定不一致的目標,或者多次改變調整自己的目標,但這都是正常的情況。

「家長要做的不是輕易否定他們,也不是盲目隨意地任其發展。」洪明說,家長應該和孩子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可操作的自我管理計畫。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引導孩子就選擇的後果進行審慎的思考,鼓勵他們根據選擇來行動,然後對一些不滿意的結果進行反思和改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自覺思考的習慣,盲目選擇會越來越少,自我管理能力隨之提高,家長也就可以放手了。

不要輕易讓計畫落空

曾在校門口觀察過放學的孩子,在等父母來接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被一些小商販「勸」著買東西,但很少有人能迅速有效地擺脫這種境況。

「孩子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集中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隨時看到。」,學習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家長們總是試圖將其割裂,總覺得等孩子上了大學,自己一撒手,他們該會的就全會了。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有的人找工作面試要帶著父母,有的人工作中出了問題還要父母出面解決……

認為,很多生活道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待人接物,都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地去體驗和總結。如果家長一味地包辦代替,孩子們無法學會自理,也無處習得一些社會化技能,將來很難適應這個社會。

「孩子們的自我管理,是一個實現個體化和社會化的過程。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也強。」,對一個班級來說,老師不可能表現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自我管理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相比,來自家長的自我管理教育才是最基礎的形式。家長們要有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識,提醒自己「止步」;也要在實踐中找到科學的方法,讓孩子學會「邁步」。

「實施自我管理,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畫和預期目標。」缺乏目標的引領必然導致混亂。

舉個例子。小張計畫在寒假練習一首鋼琴曲,希望達到熟練的程度,他決定每週三、五、日下午練習一個半小時。結果到寒假結束時他還是沒有按計畫完成任務。

「計畫不僅僅是要幹什麼,要有目標、有標準,還要有補救措施。有時候計畫未必非要那麼詳細,但要清楚自己每一步要達到的目標。」他說,可以依事情定計畫,也可以依時間定計畫,關鍵是有可行性,不要輕易讓計畫落空。

家長可以和孩子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的自我管理計畫。然後,家長引導孩子形成定期檢查、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通過自我管理檢查總結這一過程,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来源:搜狐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