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如何學好語言的經驗談

發表:2013-06-19 01: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19日訊】當飛機盤旋在燈火通明的多倫多上空,當朋友駕車沿著401公路送我們回家,心裡面這根繃緊了3週的弦終於徹底鬆弛了下來,一種強烈的感覺從心底油然而生:終於回家了,加拿大的家!

家給了我們作為一個生物體所需要的重要感覺:安全感。為什麼會有安全感呢?因為在家裡,我們緊張的神經會徹底地鬆弛;為什麼我們的神經會鬆弛呢?因為我們對家裡的一切都很熟悉,面對熟悉的事物,心情自然就很容易變得輕鬆。仔細想想,我把加拿大當成家一個重要的基礎是:我對加拿大的熟悉。

要對加拿大這個新家熟悉,語言文化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不會說這個家通用的語言,每次有當地人跟自己講英文就緊張,每次需要跟當地人講英文也緊張,即使你住豪宅,開靚車,也不會給你帶來安全感,給你家的感覺;如果你不瞭解這個家的主流文化,你對周圍所發生的一切搞不清楚,那你自然就不會熟悉這個家,面對不熟悉的事物,心情自然就不會放鬆,不放鬆的心情就很難產生安全感,自然就很難有家的感覺。

然而對語言文化的學習,對家的熟悉恐怕是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在原居地,我們習慣於學習某某成功人士的事跡,沿著別人已經證明可以成功的路走下去。不過,在熟悉加拿大這個新家這方面,我們可能需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全新的路。在中國歷史上,通過技術,投資手段大規模的移民還是第一次,雖然以前也有在南部省份的華人到西方國家打拼,但那時往往是為生計所迫,能在西方國家生存下來就是最大的目標;現在不同了,移民往往在原居地有比較好的職業和生活條件,能在西方國家生活得更好則是很多人現實的要求。既然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差別也大,我們又沒有那麼多的成功榜樣去拷貝,所以我們要勇敢地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路,這可是有歷史意義的。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華人移民在遇到挫折時就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的情況。其實這種心態的很大原因是沒有真正的把加拿大當成自己的家。當一個人在自己的故鄉與別人發出衝突,被別人毆打時,通常會認為是對方本人不好;然而當一個人在外地與本地人發生同樣的衝突,被別人毆打時,往往首先會認為是本地人欺負外地人,然後才找那個本地人本身的問題。所以,在我們作為一個異鄉人在外地時,心理往往脆弱,敏感,遇到逆境時,很容易認為自己遭到了歧視。加拿大本地人有沒有歧視?肯定有,但只要在法律上沒有歧視就很好了,我們不能去控制別人的心理。我們能做的是:要做好自己的功課,提高語言和文化能力,熟悉加拿大這個新家,讓自己的心理變得更強大,減少脆弱的被歧視的感覺。

由於在加拿大華人移民的數量越來越多,在華人聚居的地方給華人相關的服務也越來越完善。在大多倫多地區華人集中的地方,不說一句英文也同樣可以把生活中的各項事務處理好。然而中文服務的完善是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壞處。其實我們應該把完善的中文服務看成是枴杖,當我們初來乍到,語言和文化能力不足時,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枴杖更順利地度過不適期,在這個新家生存下來。但枴杖只能利用,不能依靠。如果長期依靠枴杖,以致於枴杖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那就是終身殘疾了。

前幾天在醫院做了個小手術,由於自己以前在醫療英文上下了不少功夫,所以在手術中與醫生護士的交流上沒有什麼障礙。不過這對於長期依靠枴杖的移民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緊急情況,需要警察,消防員,醫生等相關人員的緊急服務。然而可怕的是,在我們最需要用英文的時候,也是我們最緊張,身體最脆弱,英文能力最差的時候。(英文的特點之一是連讀很多,這可能是把英文差稱為BROKEN ENGLISH的一個原因吧。英文要連讀,講的流暢,咽喉的肌肉要很放鬆才行,可人在危急時刻,怎麼可能想著放鬆咽喉肌肉呢?)

前一段時間,在士嘉堡的一個停車場,一位華人婦女被一輛倒退的汽車撞倒並碾過,造成重傷,然而車內乘客報警時由於不會講英文,給及時的緊急救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可是生死攸關的時候。本地的一些研究機構做過調查,在移民社區中,很多老人由於語言能力差,結果在心臟病發作時,不能與醫護人員有效溝通,延誤了治療,造成了不少本可以避免的死亡事故。由於政治上要正確,報導中沒有點名是哪個社區,但電視中的背景就是唐人街。我們移民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要因為現在可以過得去,就不考慮將來的可能出現的困境。在語言和文化學習中,那可真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完善的中文服務創造了溫水煮青蛙的效果,我們可千萬不要做那只青蛙啊。

由於我們原居地的語言和文化與我們加拿大新家的差別很大,所以這可能是我們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不少華人把語言文化的學習當做一門功課,在課堂上,可以有一定的語言環境,下課後,就完全中文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連這門功課都放棄了。其實,要從本質上提高語言和文化,必須要有24/7(每天24小時,每個禮拜7天)學習的勁頭,不要有上課和下課的區別。

回想十多年前,剛剛來到加拿大的時候,那可真是全身心24/7的投入到語言文化的學習中。我家裡的有線電視有很多頻道,不同的頻道有不同的側重面,而且為了幫助聽力殘疾的人士,不少頻道還有英文字幕。我雖然對很多頻道不感興趣,但通常在看電視時還是不斷的更換頻道,熟悉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英文。我雖然聽力上沒有殘疾,但在當時英文聽力肯定是有殘疾的,所以我經常利用英文字幕去查看聽不懂的單詞。(當然,英文字幕也是枴杖,只能利用,不能長期依靠)漸漸得,英文的聽力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從一開始的一聽英文就要豎起耳朵,精神緊張的仔細聽,到以後的心情放鬆,稀裡煳塗就能全部聽懂。聽力是口語的基礎,只有能聽,才能會說,聽力的提高為口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原居地,我們有感興趣的東西,有不感興趣的東西。但即使是不感興趣的東西,別人說時我們也能基本聽懂。你可能從不喝酒,但一聽茅台,五糧液就知道那是酒;你可能從不開車,但一聽到解放,東風就知道那是中國的老牌子。可在加拿大新家,如果你在不感興趣的東西上一點功夫都不下,就可能有問題啦。別人說了一大堆話,你可能因為沒有聽懂一個關鍵的名詞而導致整段話都沒法理解。這就是在加拿大新家有挑戰的地方。對感興趣的東西, 我們可以下大功夫;對不感興趣的東西,至少要瞭解其中的關鍵名詞。

加拿大的大型購物中心是我當年學習語言和文化的重要場所。服裝是我不感興趣的,但我也花些時間在服裝店,至少瞭解主要的品牌和各類衣服的名稱;寵物店我的興趣也不大,但也是我經常瀏覽的地方,寵物在加拿大家庭生活佔有重要的地位,我至少要瞭解狗類主要品種的名字,以免別人談狗,我以為是說人;FOOD COURT是我經常呆的地方,因為會吃當地人的飯是華人移民的一個重要障礙。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叫餐時,心情很是緊張,如果菜單上有個帶圖的套餐,通常就會按圖叫餐,不過一旦服務人員問其他類似調料一類的問題,就傻眼了。為瞭解決這一重要障礙,我經常會在一個飯店點一個套餐,然後坐在離前臺近的地方,將這個店的菜譜看一遍,下一次會換另外一個店,做同樣的工作,對我來說,吃飯也是個重要的學習過程,絕對不能白吃。經過一段時間,我對當地的主要飯店及食物有了瞭解,再到這些飯店進餐心情就很放鬆了。

很多華人移民經常抱怨多倫多就像一個農村,沒什麼娛樂,實在是無聊。其實,多倫多是與紐約和倫敦齊名的英文世界3大演藝中心之一,每年有無數的演出在多倫多不同的地點舉行。在地鐵站有一份免費的報紙‘EYE WEEKLY’,該報主要刊登多倫多地區的娛樂信息。每當週末夜晚,當我們華人聚居區的馬路上人車稀少的時候,DOWNTOWN卻是像中國的鬧市一樣熱鬧。多倫多每到夏天要舉行各種各樣的節,有希臘的,義大利的,加勒比海的,幾乎每個週末都有不同的節。來加拿大的最初幾年,我經常穿梭於不同的節,瞭解不同的文化,收穫很大。其實不是多倫多不好玩,而是我們不會玩。

生活在多倫多地區的華人在提高語言和文化能力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倫多的ROYAL ONTARIO MUSEUM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是個瞭解各國歷史文化的好去處。裡面的中國館的展品從原始社會一直到清朝,在中國學中國歷史是一本平面的教材,在加拿大學中國歷史可是面對真實的展品,效果極好。我剛來加拿大時,該博物館每週五下午免費開放,而且還有不同社區組織的演出,現在收費了,但只是正常門票的一半。我當時幾乎每個週五都要到博物館去參觀,看展品,記單詞,單詞很快就忘了,下週就再來記一遍。屈指算來,我在ROM呆了至少60次以上。多倫多的ONTARIO SCIENCE CENTER安省科學館是一個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好地方,裡面有按學科劃分的不同展品,而且還定期更換。在中國學自然科學知識用的最多的是平面的課本,在安省科學館裡學自然科學可是面對有很多互動的展品,這些展品可以把很多深奧的科學道理用淺顯的方式展示出來。我們很多華人是理工科出身,雖然知道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但用英文表達出來就很困難了,科學館是一個惡補自然科學英文的絕好去處。在來加拿大最初的幾年,我連續買了好幾年科學館的MEMBERSHIP,一有空就去轉轉,多學幾個專題,多記幾個單詞。

很多華人移民來加拿大後都陸續購買了房產,但擁有房產和把加拿大真正當家是兩回事。買房子是錢的問題,你可以把房款一次付清,永遠的擁有房子,但把加拿大真正當家卻是一輩子需要努力的事情。語言文化的學習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華人在原居地至少學了10年英文,但可以花10分之一的時間就忘得所剩無幾。英文學得再好,對我們來講也是第二語言,我雖不是腦科專家,但我認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在人腦中的存儲區域是不一樣的,當我們逐漸變老,開始忘事時,首先忘掉的便是第二語言,最後如果能發表遺言,用的肯定是第一語言。所以我們萬萬不能鬆懈,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必須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能力,這樣我們會對加拿大這個新家越來越熟悉,心情也自然會越來越放鬆,安全感也會越來越強烈,家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堅實。我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移民中第一代移民,我們沒有標準的路讓我們走,但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多了變成了路,我們要走出一條把加拿大真正當成家的路,讓後來人有路可循,可以更容易的走下去。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創造了歷史’?

来源:溫哥華港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