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殿堂 道德的泥塘

作者:荣棣 发表:2003-03-05 01: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教育发展神速,但问题成堆,喜中有忧。学校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如今却是知识的殿堂、道德的泥塘。

笔者八○年代末来美国前在大陆高校任教,校园风气之日见衰颓目击身受。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气象唯新,教师兢兢业业,学生孜孜□□,风气较为清明。

快到八○年代中,致富成了时代最强音,眼见社会上不少人各显神通,不管长途贩运、倒买批文、化公为私,总之发了起来,教师们再也不能安贫乐道了。在利益面前,道德哑口无言。其时评定职称工作正在展开,对教师来说,这是名利交关的事。高校每次评职称都是一场斯杀,到头来一个个伤痕累累。送礼上门、托人关说、交相诋毁、利益交换,都是家常便饭,再也不见雍容揖让的君子之风了。但谁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笔者曾有几次参加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每次总有朋友同事或本人打招呼:一定要帮忙评上。甚至可以当着旁人的面打这招呼,谁也不会吃惊。为了争取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争取一个博士点,系里可以派专人带了礼物挨家挨户拜访参与审定的老先生,这是所谓公关,似乎理所当然的。

一向是清水衙门的学校到八○年代有了赚钱的机会,为机关干部办大专班,干部的学历攸关升迁,这类班不少是送文凭。有一位初中程度的市级领导,让他的司机作替身上课,最后的学位论文自有捉刀人,至于答辩,客客气气聊几句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但如今更简捷,买一张文凭就是了,胡长清如果不是东窗事发,谁会去查他这位地方大员的学历真伪?

这些年来,校园歪风劲吹,去年,笔者回大陆,一位外语系教授愤愤道,“现在的年轻教师不像话,考试前学生找上门给个信封袋,装了钱,他就是敢收!”小学生掏小钱雇同班同学代做作业,大学生出大钱找枪手代考托福、代写论文,而教授呢,不是有抄袭论文化为已出的吗?

笔者有一年在系主任任上欢送毕业生时,曾对同学谈了一点希望,如今人云亦云都在讲大学毕业生要适应社会等等,但如果你们面对社会的种种丑陋庸俗,比如已根深柢固的开后门、说假话、假公济私、吃吃喝喝等等,怎么办?也去适应?跨出校门踏上社会,既要适应也要改造,要学学“五四”时候的年轻人,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半年后,学生来看我时却说,“社会的力量太大了,不同流合污就了不起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园风气之改观,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重建工程,这又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按说,学校理应走在前列。学校的管理要民主,制度要严格。大陆教育当局应该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人文教育。教师们要恢复一些清流本色,要有一些人格节操,为人师表还是需要的。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