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文章:限制房贷只是权宜之计

发表:2003-07-09 21: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这个政策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银行无法回避来自市场化的压力,而行政性命令的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6月13日,在市场猜测了许久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房地产信贷的全过程,而其中的关键词十分明确:抬高房贷门槛。

  针对这项出台后仍面临诸多争议的政策,本刊专访了著名房地产咨询公司戴德梁行的助理董事陈学军。

  政策可能会带来房价上涨

  新闻周刊:对于“收缩房贷”的争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你认为这次政策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陈学军:我们认为出台此项通知不是为了打压整个房地产行业,而是为“结构调整”拉开序幕。这些政策都不是头一回,2002年2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醒已经防范房地产过热引发金融风险。今年,国务院主管部委接连出招,从对房地产走势三个最大影响因素--资金、土地和项目审批入手,三管齐下,迫使被认为是“过热”的房地产业实现“软着陆”。这些动作的目的都非常的明确:规避银行风险,引导房地产业走向良性发展。

  新闻周刊:为什么政令频出效果却不尽人意?

  陈学军:首先这种政策的前提是,银行没有或缺乏能力去控制风险,这样就必须借助这一纸政令去规避风险。事实上,行政性命令的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找到一个良好的项目是非常不易的,所以银行会非常愿意贷款出去的。那么这种市场压力就消解了行政命令的影响力。

  新闻周刊:您认为收缩房贷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初衷?

  陈学军:我想这个政策只能是权益之计,因为良好的愿望未必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在金融改革日益推进之时,银行无法回避来自市场化的压力。

  我们认为这个政策会带来房价上涨。因为很多发展商会因为不符合《通知》的要求而无法得到贷款,这样会减少住房的供应量,而同时,房屋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样会最终抬高房价。如此以来,中底层收益者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而高收入者却根本不会受到政策的影响。这样就违背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新闻周刊:对于银行业的利弊如何?

  陈学军:好处就是,银行“被动”地失去了一些产生呆坏账的机会。但是,央行这一政策将使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受到一定的控制,从而引起银行利润下降。

  我们具体分析,目前80%的房地产开发商达不到自有资金的要求,他们的贷款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收益;而消费类的住房贷款也因为对于第二套住房的限制而受影响。

  有人从另一层面认为该政策重点为穷人服务而排斥富人,进而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商业银行建立的基本宗旨,也不符合银行的经营需要。实际上,穷人也未必会因此受益。

  制度约束比行政命令有效

  新闻周刊:这样以来,伴随《通知》下发的似乎是执行难的老问题?

  陈学军:此次《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的贷款,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开发贷款界限非常模糊,难以区分。另外,银行在查询贷款申请人购买的是不是第二套住房时也存有困难,况且,住房信贷市场竞争激烈,银行一般也不会把客户拒之门外。另外就是对“高档住房”的定义说法不一。目前国内并没有“高档住房”的统一定义,因而贷款是否用高利率就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新闻周刊:地产业如果不用政策“洗牌”,有什么别的办法?

  陈学军:实际上,《通知》切断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的来源和渠道,而中国又没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从开发企业的资本融资看,用股权进行融资的情况极差,近3万多家开发企业中用公开发行股票融资的企业约为130多家,仅占0.4%;绝大多数企业为有限责任的注册资本股权融资,使股权融资的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从开发企业的债权融资情况看,由于没有企业债券的发行,没有不动产基金和不动产信托基金的支持,没有抵押信贷的证券化,使企业债权的融资都集中于银行,银行成为惟一的债权融资出口。

  这样,在没有新的融资渠道的之时,一刀切的政策是不可取的,这要求今后的政策制定应该有系统配套的政策和可操作的细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偏离目标。

  我们相信,通过内在的制度约束要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有效,只有通过这种约束,银行和房地产商才能真正的变成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经营者。

中国《新闻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