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为恶意欠手机费的高危人群

发表:2004-02-18 00:3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大学生拥有手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校园也出现了一类手机恶意欠费族,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恶意欠费,让电信部门防不胜防。他们的这种做法,也使他们自身遭受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长沙市河西某高校大二的杨同学得意地吹嘘:“我半年就换了4张手机卡。”虽然频繁换卡使杨同学的亲友联络他时不太方便,但杨同学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给他带来的不小的“经济利益”。原来杨同学使用的每张手机卡都是欠费近百元停机,停机后,他就丢弃原来的手机卡,借用其他同学的身份证重新办一张校园卡,进入下一轮的手机恶意欠费循环。据记者调查,像杨同学这样的恶意欠费族在各大高校绝非少数。

  前不久,电信部门针对这种恶意欠费行为采取了“零透支”对策,即当用户SIM卡中余额为0时,经系统识别后,对该SIM卡采取停机措施,以减小用户恶意欠费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校的“恶意欠费族”又有了新对策---“最后的疯狂”,即当手机的话费余额不足1元时,就打最后一个电话狂煲电话粥,不管是长途电话,还是信息台,一煲就是几个小时,据说这是一个“小聪明”的大学生发现的手机计费BUG,即“设计漏洞”。

  中国移动长沙分公司的王经理向记者透露,公司为了使大学生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电信服务,在各大高校开通了“校园卡”的业务。然而,这项业务却使公司的损失大增,这让他们始料不及。王经理介绍,大学生成为恶意欠费的高危人群,他们曾成立了专门的话费收缴小组对大学生欠费进行追缴,但面对大量的恶意欠费,他们追回的欠费微乎其微。“这要依靠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王经理对此颇为无奈。

  湖南师大一位姓彭的伦理学教授认为,高校出现这种恶意欠费族,有制度上和技术上的原因,也有心理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总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损失别人利益的基础上。如今的大学生已不是单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而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就诚信而言,这种恶意欠费的行为应受到良心的谴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诚信的环境,大学生应该在讲诚信方面起表率作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