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刊文介绍台湾经验捱批

发表:2005-06-02 08: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亚洲时报在线康若晔撰文/隶属于中国共青团辖下的《中国青年报》日前以全版刊登龙应台文章:”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叙述台湾如何从威权统治一路走来到今日的缤纷多元,引起神州知识份子极大回响。然而,据了解,中宣部并不乐见《中国青年报》刊登此篇文章,并已对中国青年报提出训斥;另外,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针对此文的讨论大部份已遭删除。

龙应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于五月二十五日刊登于中央级《中国青年报》,并同步于台湾《中国时报》刊载,但标题改为”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

文中一开头以文革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开始,把台湾从过去的高压集权统治,到民主发展、社会多元的历程娓娓道来,说明台湾如何花费了许多代人的心血,把个人生活、经济民生的”小叙述”地位,逐渐高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族主义”大叙述”,乃至发展成今日自由宽容的社会。文末并以连战在北大演讲主题”自由民主”与宋楚瑜在清华的演说重点”均富”,做为小叙述的核心价值。

龙应台虽然通篇谈的都是台湾,都是台湾曾经有过的经验,但仔细研究推敲不难看出,其实文章主旨反射的正是活生生今日中国写照。

今日中国正好处在台湾戒严时期威权统治阶段,然而小叙述概念中的个人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满意指数的标准,却一再升高,”自由主义”及”均富”概念在人民中间形成暗流,已然成为台面下的普世价值;但同时间,国族主义的大叙述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长期仇日情绪与反台独的气氛,以及经年累月的控管、教育中,依旧壮大。

龙应台的文章中,点出台湾如何打破”党”的单一绝对化,开始质疑”党”所教育的国家崇高、民族神圣等等不可侵犯的大道理,而以千千万万个人化多元化的小叙述,一步一步超越了被”党”塑造渲染的大叙述。

这篇文章刊出后,引起大陆知识份子及文化界极大震撼关注,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刊登三天后,网路相关报导、评论、转载就超过一百四十一万条,有人化界文士认为此文章份量可与连宋访中等量齐观,统称为”连宋龙登陆中国”。台湾经验所带来的自由主义正在大陆大规模延烧。

然而,据北京新闻界人士指出,中宣部对龙应台这篇文章见报并不乐见,但由于已经开了个口子,回响又是如此之大,一时间也不能有太大动作,以免动见观瞻,但已对《中国青年报》相关负责人进行训斥,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是否有后续处置。原本讨论十分热烈的新浪、搜狐时事论坛,目前已经找不到关于该文章的主题,人民日报强国论坛、新华社网站论坛,则还留有许多讨论,但批评漫骂者居多。

主要抨击龙应台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才会鼓吹这种和平式台独言论;也有许多网友认为龙应台不应使小叙述独占,让大叙述缺席,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还有网友为一国两制辩护,要龙应台去看看香港的成果,并斩钉截铁强调台湾现有的自由民主不会因统一而改变。

吊诡的是,因为写了这篇文章在大陆被部份人视为”台独鼓吹者”的龙应台,在台湾却也被作家林佛儿在《台湾日报》撰文批评为”既亲中又不了解台湾”。这又是一次两岸间的”各自表述”,恰恰也展现了这篇文章要点出的核心价值──同样的议题,可以容许存在不一样的观点。一个能够长治久安的政权应该担忧的不是不同声音的存在;《中国青年报》刊登龙应台这篇文章,被华人知识份子圈视为勇气的表现,也展现了机关大报的革新气象;一个政府真正应该担忧的,是对既有现况思想进行非理性围堵,若然,则当群众开始离心离德时,才是一个希冀国家稳定富强的政权最需要担忧提防的。

其实,龙应台这篇文章的发表应该是一次偶然,龙应台过去的形象与在大陆的影响力可能让审查单位”疏于防范”,加上作者以样板戏《红灯记》破题,文字中也找不到任何针对性言词,方使这篇文章得以成功”暗渡陈仓”,呈现在大陆读者眼前。

然而,北京对媒体打压一向不手软,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字狱在现今社会中以各种不同面貌重演,为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在国际间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连宋登陆后两岸有了更多相互交流机会,使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不同以往的认识,不再迷信于过去国民党、现今民进党灌输的共产党形象,而是眼见为凭的,看到一个发展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不幸的是,龙应台这篇文章发表后,主管机关似乎又开始磨刀霍霍;只不过,已经撒下的火种恐怕难靠车薪杯水来扑灭,更何况,这些火种已经深深藏在人们的脑海、心中。

龙应台的野火,正烧向中国核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