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生态将成楼兰第二 月牙泉走到生命尽头(图)

作者:曹 勇 发表:2006-05-11 17:5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俯瞰月牙泉

1950年代前,这里深12米,水面20多亩。现在,它的水位只有1米,面积不足当年的1 / 2。曾经晶莹的泉水也变得浑浊黯淡,让人很难见底。泉中独有的珍稀植物七星草已基本灭绝--这草可治难产,月牙泉因此又称药泉。

“月牙”南岸,还剩下13棵树--9棵胡杨,4棵老柳。为了挽救又一棵即将枯死的胡杨,人们在它的躯干外围起水泥墙。

月牙泉是李茂锦儿时的天堂。那时的水一直漫到北坡的山腰,没有人敢从北坡上滑沙而下,因为怕掉进水中。泉的四面长满了水草,孕育着茂密的树林。鸟兽在林中出没,斑鸠、白鹤、狐狸、蛇,还有“石龙儿”--一种生长在沙里的肥胖蜥蜴。

“它是世界一绝。”李茂锦说。沙山包围着月牙泉,但千百年来,水没有被黄色掩埋;无论气候多么炎热,它的水位不减--敦煌地区年降雨量34毫米,蒸发量2400多毫米,换在别的地方,泉水几天就蒸发干了。每年,都有数万人在沙山上面踩、滑,但落下的沙也填不掉月牙泉。

“是缺水让它挣扎在死亡线上。”李茂锦说。

  四大湖的SOS状态

专家研究表明,月牙泉和敦煌地下水系紧密相连--泉水“垂危”,敦煌的生态也就进入SOS状态。

过去的敦煌并不是满目沙漠戈壁。祁连山冰雪融化而成的疏勒河、党河汇入敦煌,滋养了众多的湿地和野生林地。

敦煌境内曾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大湖泊,都有可观的水量;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东、西、北湖以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万亩,是不折不扣的“绿色屏障”。敦煌境内的湿地面积曾经达375万亩。

在这位副局长的指引下,4月中旬,本报记者在北起玉门关、南至阳关的地界上,围绕四个湖泊进行探查--东湖已名存实亡,北湖濒临消亡,西湖和南湖的水面大大缩减。

敦煌往西南至阳关70余公里路途中,见不到任何绿色,间或有几条河道,也早已干涸。这一带沙尘暴异常频繁,龙卷风常常横扫路面,还差点掀翻了记者乘坐的汽车。

阳关遗址就在南湖边,黄沙正在吞食绿洲。过去,阳关烽火台下就可能看到大面积的湖水,现在要转过几道山丘才能望到野麻湾残存的蓝色。而在唐寿昌城--汉龙勒城--遗址,沙丘已破墙而入。

南湖旁,还有一处消失的河流--山水沟。文献记载,这里曾多次发生惊心动魄的大洪水,最后的一次是在1967年7月18日:“上午10时许,山水沟里的水,开始由清变浊……不多时就听见有洪水咆哮的声响,随后卷地而来的是尘土飞扬的气味,跟着就看到水头有一丈多高的洪峰滚滚而来,直冲拦河土坝,不过十来分钟,就把土坝完全冲垮……”

  距阳关不远处,名叫“大沟水”的河流也已经消失。

玉门关外的北湖,就如一个深有六七米的大锅,齐锅的水都煮干了,只在锅底还残留着一些“浆糊”--地下渗出的盐碱和泥浆搅和在一起。另据西湖湿地管理局局长吴三雄介绍,以前南湖到西湖之间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相连,现在已完全隔开。在西湖,可以见到成片成片枯死的胡杨林。

敦煌市委提供的材料显示,敦煌境内因缺水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其一是湿地萎缩。湿地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敦煌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 / 3,仅存270万亩。敦煌绿洲区内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中,80%已消失。

其二是植被锐减。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一半,仅存130万亩;而据甘肃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576万亩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135万亩,减少了77%,载畜量5万羊单位,减少了57%。

其三是沙进人退。全市有50万亩土地沙化,自1994年来,敦煌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20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2万亩,沙漠吃掉了4米绿洲。

“如果得不到遏制,50年内,敦煌将成为第二个楼兰。”北京林业大学罗菊春教授在5年前发出了警告。

  “人祸”

“塞上明珠”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危机?敦煌市现任市委书记包东红对本报记者直言:全是人祸。

自1950年代后,由于移民等因素,敦煌以及疏勒河上游的阿克塞、肃北、玉门市等地区人口急剧增长。解放初,敦煌市常住总人口为3.6万,半个世纪内增加了4倍多,而阿克塞,多出了数十万双伸向自然的手。

少年时期的刘礼德见证了人们砍伐树木和猎杀野生动物的场景。“最初,大家砍树只是为了生活需要--用来烧火、做饭、取暖,砍得还不太多,后来就发展到生产需要,大炼钢铁时,一天砍下的胡杨树堆得像一座小山。”他说。1970年代初,他也曾跟随大人猎杀野骆驼,亲眼见到两头巨兽被子弹毙命--30年后,野骆驼只剩下了不到40峰。

1970年代中期是标志性时段。疏勒河上游,水利部门在安西县和玉门市各自修建了一个大中型水库--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导致以下400公里的河段--其中300公里河段在敦煌--断流;几乎同时,疏勒河的支流党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县截留500万立方米的水。在敦煌境内,水利部门也筑起了大坝,党河断流了。

包东红无奈地说,敦煌的地下水位从此得不到补充--这里地下水主要靠疏勒河和党河渗透补给。

水库中的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在敦煌,需要灌溉的农田已经由最初的1.3万亩增加到38万亩。敦煌水务局局长马玉成说,实际上可能有40多万亩,每年至少需要2.5亿立方米来灌溉。而党河的年径流量只有2.6亿至2.99亿立方米,其中有一半要被蒸发掉,再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万立方米水。

开拓者们顺理成章地将手伸向了湖泊和湿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月牙泉于1975年首次遭到了重创。“泉里架起了渡槽,4台8泵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了一个星期。”李茂锦说。他亲眼见到了这样的场景:泉水急剧下降,岸边的沙骤然崩塌,两台抽水机砸下泉底,其中之一至今都没挖出来。

人的目光又盯上了地下水。1976年--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800余个,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公里至少有一个。

综合敦煌各部门的统计,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000万立方米--容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5500万立方米,其中2 / 3用于灌溉。

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0.2米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累计下降了近11米。包东红称,这是严重的“收支不平衡”。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米,到2005年就只剩下0.9米了。

  老天的报复

于是,人们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没有水和植物的约束,沙漠终于自由了。

“首先是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敦煌市气象局局长巴秀天说,“其季节性分布也起了很大变化:以前主要集中在3-5月份,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

其次是极端气候在增加。比如说高温--以前,夏秋虽也高温,但是早晚天气很凉,而现在“该凉的时候不凉”;另外两种极端气候是短时期集中降水和暖冬,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细菌和流行病增加。

本报记者选取了1980年来的几次极端气候,摘录如下:

1983年4月28日-5月1日,强霜冻,最低气温-11.9摄氏度,近万亩果园、32万株经济林冻害严重,全市70%的棉花被冻死,另外还有3万余亩玉米、1000余亩瓜菜及全部黄豆冻死;

1986年5月18日-19日,持续24小时8级大风,风速每秒17米,5.32万亩农作物受害,6000棵树木被刮倒,350只羊丢失,长时间停电;

1996年5月29-30日,强沙尘暴持续10小时,8级大风持续7小时,能见度小于10米,8万余亩棉花受灾,其中6000亩棉花被打死,6000亩果树被刮倒,270根电杆、20公里输电线路被毁坏,5名小学生落水身亡;

2002年5月5日,黑风(特强沙尘暴)天气,风速每秒25米,能见度为零,即伸手不见五指,数千亩农作物被刮走。

2006年4月10日-11日,16-17日(记者在敦煌采访期间),沙尘暴,气温骤然降低8摄氏度。

而浮尘天气也在增加。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10微米以下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成分复杂,包含细菌、微生物等,吸入后易造成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

  莫高窟受到威胁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威胁--来自风沙的侵蚀以及粉尘的危害。

“强烈的风沙打在洞窟的雕像和壁画上,就像一张砂纸在上面磨来磨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敦煌风沙越来越强劲了,甚至能把汽车的漆打掉,何况这些雕像和壁画已经过了千年的风吹日晒。”

另据专家分析: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对崖面露天壁画产生的撞击、磨蚀,已经导致了壁画褪色、变色,还使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相当数量的窟顶被剥蚀,甚至会引起崖体的坍塌。

敦煌浮尘天气的增多对莫高窟的威胁也在加剧。观测表明,莫高窟窟区年降尘量已达到了惊人的地步--65.4 t?km-2,且83%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高硬度的颗粒,它们既能随湍急的气流运动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间,携带的细菌和化学物质还会对壁画的颜料产生多种生物和化学作用。它们还不断地在壁画开裂处乘虚而入,使其龟裂。而粉尘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挤压的力,导致壁画颜料层、白粉层脱落,严重时可使整个地大面积脱落。同时,大量粉尘沉降在壁画表面,不仅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而且很难在不损坏壁画的前提下将其清除掉,给壁画修复除尘带来许多困难。

(青岛新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