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偷! 专家称失主得斯德哥尔摩症

发表:2007-08-12 06:4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没错。“丢的钱没超过我心理承受能力,并且,小偷还送回了我的证件,我想由衷地对他说声——谢谢。”昨日下午,失主张先生称。

张先生是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半个多月前,他在谢家湾劳动三村菜市场被扒走钱包,内装有500多元现金以及身份证、驾驶证。被偷后张没报案,花40元补办了一张身份证。

“告诉你一件喜事。”8月7日晚,张的妻子兴冲冲给张打电话,称有人用宏声烟盒,把张丢失的身份证、驾驶证包装得整整齐齐,放在了家门口!夫妻俩一致认定,是小偷干的。

8月8日上午,张先生在网上发了一个名为“谢谢你——小偷”的帖子。帖子称:“我很感动,对你很敬佩。我要由衷地赞美你——你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高尚情操和职业素养的人。”

在网上,此帖跟帖者众多,不少网友跟张先生一样,对小偷归还证件的行为予以肯定,出现诸如“侠盗”、“模范小偷”、“盗亦有道”、“有职业道德的小偷”等等评价。

对自己的行为,张先生解释,失窃的钱财没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小偷又归还了证件。此前,他们一直担心证件被别有用心的人捡了去办手机卡之类的,“给我打出几万元话费就麻烦了。”

“这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所长周矩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个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这个症状有着各种表现,比如矿工被黑心矿主给予的小恩小惠感动等。专家认为,这种心理现象概括而言,是指生活在各种各样风险之下的人们,学会了“妥协”。一旦加害者给予一些好处,他们会忽略伤害,去赞美那些直接或间接带给他们伤害的人。

“小偷行为具有欺骗性,类似于先给人一巴掌,再给颗糖,这颗糖让受害人产生了错觉,甚至谅解小偷。”心理咨询师杨发挥提醒,这种“妥协”可能会纵容小偷的行为。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两名歹徒绑架了四位银行职员作人质,挟持了131小时之久。此间,被挟持者逐渐对犯人产生了同情与认同,甚至有崇拜的心理,并衍生出休戚与共的现象。事发后几个月,四名银行职员拒绝在法庭指控歹徒,甚至为他们筹措辩护金,人质中的一名女职员甚至爱上其中一名歹徒并与之订婚。

此事引发了社会学者关注。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情况之中,它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