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不在年高"是体制之殇

发表:2009-05-03 22: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广州市纪委书记苏志佳日前指出,年轻干部成为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

两年来,广州因违纪违法被立案查处人员中,31岁至45岁年龄段违纪违法案件占大多数,共计127人占55.95%。(4月28日《广州日报》)

其实,作出"年青干部成为职务犯罪高发群体"论断的并非只广州纪委。早在2008年4月份,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报告就显示,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五十九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五十九岁现象"正在被"三十九岁现象"甚或是"二十九岁现象"所取代。换言之,"败不在年高"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如果说"五十九岁现象"可以解释为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特殊心理,那么现在的"腐败不在年高"又将如何"自圆其说"? 古人说"有志不在年高",如今我们却说"腐败不再年高",着实是一种讽刺。现在看来,腐败与年龄没有直接联系,所谓的" xx岁现象"也不过是腐败的一种托词而已。

近些年来,"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确在打破领导干部终身制、提高干部创新能力、增强领导干部活力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领导干部年轻化"也必然会滋生出"不问能力只问年龄"的问题。如此一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时间期限也就大大降低了。

当职务犯罪和干部年龄不能划等号之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把矛头指向现有的司法监督体制。我们可以责怪犯罪者党性的丧失,也可以责怪法治的不健全,甚至还可以责怪公检法部门的"不作为"。但是这一切的问题的根源--司法之不独立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孟德斯鸠二百年前就告诫我们的"权力的赋予必须伴随着权力的约束"的法制原则又在哪里?

"腐败不在年高"更是整个社会的痛楚所在,从"五十九岁现象"到腐败年轻化意味看腐败范围的扩大化。龚自珍的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犹在耳畔,但是,仅仅寄希望于"用人才"的"不拘一格"还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监督人才、制衡体制方面也需要天公的"不拘一格",唯有如此才是人民之幸事、社会之幸事。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