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天安门流民(图)

志愿者为天安门流民开年末联谊会

发表:2010-01-02 02:4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流动着寻找一席安身之地的人

网名叫做"老虎庙"的张世和,现年55岁生活在北京。三年多来,他发起并实施了救助天安门流民的计划,为天安门广场附近的流民们寻找到可以安身的公房,并把流民的故事写在自己的博客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所了解。周三,他组织了年末流民公房联谊会,流民们和参与计划的救助队员齐聚一堂,迎接新年。

流民,是历史上对转徙四处无业游民的称呼,天灾、战乱、土地兼并都是出现流民的原因。发起"救助天安门流民计划"的张世和,也就是互联网上著名的"老虎庙"说,其实在如今和平年代的社会里流民还是一样,是"战争"的产物:农民的土地战争,转型企业的人事战争,富压贫的恶劣社会场景下形成了如今的流民。帮助他人也让自己收获,"老虎庙"张世和和他的救助计划志愿者们用三年多来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简单的话语。12月30号,张世和组织流民们开了个年末联谊会,提前吃顿年夜饭,总结一年来的经历。

"2009年,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自己越来越像流民了。因此,在2010年的第一天始,我们已经和流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流民需要救助,我们亦是需要被救助,救赎自我,救赎国民良心。"张世和在年末联谊会上这样说道。

虽然没有去年的年末联谊会那么盛大高调,但今年大家仍然聚在一起吃了顿热饭,还说了说09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张世和把流民们一些并不愉快的经历做成了一份调查报告,放在了他"老虎庙"的博客上,让人们看到虽然有了一些救助,但流民们的生活状况还有待提高。张世和还在博客上感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记者个人赞助了聚餐的费用,和一家公司为每个流民提供的温暖毛线帽。张世和说:"今天这个聚会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感慨,到今年为止,只有4,5个人是家庭情况转机然后返乡了。然后去年在的,今年也还在,没有少胳膊少腿,一切健全,我们觉得非常平安非常高兴,大家就去搓了一顿。"

在采访中张世和提到流民时,始终说的是"我们流民",俨然已经把自己也当成是流民中的一分子。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普通工薪族,但他一点儿也不普通的"救助天安门流民计划"用行动告诉了世人,慈善不是只有捐钱捐物,他和救助对象融合在一起,从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正如他救助计划的口号"人民自救"那样,张世和说,通过救助他人,其实也救助了自己:

"我们打算今天不再称自己为救助队员了,因为我们在救助自己,不知道谁救助谁。这两年来,我们和流民在一起打打闹闹,吃喝睡。我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觉得他们身上有点脏啊之类的,我们完全融合在一起,包括我们所有救助队员,有大学生,还有一些工作了的人,已经有八百多人了。"

苏亚,就是这八百多名救助队员中的一份子,她是一个文化产业的自由职业者。电话中她的声音有点腼腆,她觉得做一名志愿救助队员没什么好宣传的,所以她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苏亚只是她的网名。她最近由于工作的关系到了上海,能够直接参与救助流民的机会就不那么多了,但此前在北京时,她每周至少会去一次流民住的公房探望。

也不是说每次去都要给他们带点什么,有时候就是去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话。这种东西有时候可能和金钱物质上的给与相比,要效果更好一点吧。

苏亚此前还做过支教等各种慈善志愿活动,所以她深知实际操作中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得,因此当她在网上看到了"老虎庙"的救助流民计划坚持不懈了这么长时间以后,觉得他很不容易,就渐渐参与了进来。苏亚还说,她特别赞同张世和的看法,那就是慈善和救助不是施舍,而是像和朋友一样平等友好的对待。

"我们并不是和他们不平等的,对他们就像朋友那样。至少我去的时候都是那样的,跟他们关系都很好,不会觉得他们是很可怜的,我们在施舍,从来没有这种想法。我们也会告诉他们,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流民"这个名称也不是贬义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有的人去帮助别人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很要命的。"

当然救助计划要一直进行下去,资金的支持还是不能少,尤其是流民救助计划中不能缺少的就是为流民提供的公房租金。张世和说,刚开始也寻求过企业和媒体的资助,而且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来自德国。当时德国电视一台一名女记者在北京采访他和流民们,十分受触动,因此在采访结束后捐了500元。不过,现在流民救助计划的资金来源已经渐渐独立。

"我们就是用我们的文章客观的记述我们流民的生活。然后有一些善人,愿意给就给,不给我们就自己凑。好在一直没有断,现在一直蓄着呢。尤其到了今年,我们终于想出招了,开始做流民产品,比如把纪实照片做成艺术品,可以拍卖,另外最近香港出了本《中国猛博》,里面收录有我,所以我把那本书捐出了一本,让所有的著名博主都签了字,然后这本书准备拍卖掉,也是筹集钱的一种方法。我们不想简单地募捐,我不想那样干。"

张世和希望,在天安门广场这样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方进行流民救助能够建立起一个维权品牌,起一个榜样的作用。救助队员苏亚就说,等她现在在上海的工作产生一定利润后,她就拿那部分钱在上海也开展一个类似的救助计划,但是具体对象是流民、孤儿还是其他人群,目前还没有最终决定。苏亚也和张世和一样,觉得通过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有更大收获:

"人们总是觉得做事情的时候是有目的的,但我真没有目的。我就感觉,那么做我很快乐,那我就去做了,为什么一定要有目的呢。不是说给了别人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内心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来源:德国之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