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巴菲特之子如何成为优秀“富二代”(图)

发表:2010-03-18 04:4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给儿子留下的财产,足以让他追逐自己的梦想,但还不足以让他空享清福。

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给你一张免费票,让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职业生涯,但还不足以这辈子不再工作,你会怎么做?你会利用这份自由去追求另外的人生轨迹吗?现在你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彼得・巴菲特和妻子珍妮弗・巴菲特

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即将出版的新书中,有一个故事不禁让人对这样一个话题浮想联翩。彼得19岁时便从他的富爸爸那里得到了一笔相对不多的财产,这些钱“够做任何事,但不够无所事事。”这是他父亲经常引述的原则之一,并在彼得的一篇短文中得到了诠释。短文改编自他一本题为《人生由你打造》(Life Is What You Make It)的新书,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这笔财富来自于出售一处农场的收益,并转换成了他父亲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份。

彼得当时还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学生。他选择变卖了手里的股票,得到了约九万美元,并离开了学校。(这些股票现在约值7,200万美元,但彼得说他不后悔。)

他搬到了旧金山,建立了一家工作室,开始从事他的音乐事业,弹钢琴,作曲,试验电子音乐,并接受他所能找到的任何工作,无论有没有报酬。

这一决定让彼得・巴菲特最终碰到了好运气──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遇到了一位在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MTV电视台工作的漫画家。这让他得到了一份有报酬的广告工作,并让他终于能够靠音乐谋生。彼得在音乐事业中不断前行,成为一名荣获艾美奖(Emmy Award)的音乐人、作曲家和制作人。他写道,如果我一开始就面对必须自己谋生的压力,我可能无法继续沿着我所选择的路走下去。

我发现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些年轻人觉得,一出校门就应该从事他们能够找到的工资最高的工作。这份工作将把他们套牢,离职业梦想越来越远。对其他人而言,谋生的需求是一种积极而又现实的约束。拿我自己来说吧,如果某人给我充足的时间,正如巴菲特为他的儿子所做的一样,我猜我可能会把时间挥霍在写拙劣的小说上面,而不是去做秘书这份实用且有报酬的工作,然后当老师,然后读新闻学研究生,走这样一条对我来说远更实际的人生道路。

读者们,如果有人在你成年之初便给你一张免费票,让你自由探索你想要的职业生涯,你会怎么做?你会有个和现在全然不同的职业生涯吗?抑或这张免费票会抹杀你的奋斗动机?

来源:华尔街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