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访的记录是制度的悲剧

作者:张鸣 发表:2010-06-23 07:0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广东一位七旬老人,15年连续上访1030次,花费17万,倾家荡产。这样的上访,行政机关有个说法,叫做“缠访”。对付缠访,各级行政部门解数用尽。动员了所有的行政资源,警察手段,甚至司法程序,截、堵、打压。现在看来,收效甚微。应付上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梦魇。

信访,差不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来源于古代的制度遗存。从诽谤木(华表的前身),到密匦,再到拦轿告状和击鼓鸣冤,都可以看出信访制度的影子。在实行现代国家制度的国家,即使有信访的名目,也往往是议员和司法的附属品。完整的信访制度,只存在于中国。

显然,就目前而言,信访的存在,意味这人大代表制度和司法的失效,或者部份失效。如果民众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或者说,他们能有权决定代表的去留,进一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可以承担起监督政府的职责,那么,大多数的上访就不会存在,而信访制度的必要性也就不大了。如果司法是独立的,可以承担调解大部份民众之间的纠纷,特别是官民之间矛盾,作为最后司法解决的最后手段,那么,信访就更没有必要存在了。当然民众也就没有必要费如此大的力气和钱财,不断地上访。

无疑,几乎所有的上访,都是找行政体系,找党政机关或者负责人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大和司法不灵。人们发现,真正说了算的,还是党政机关。而信访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定期接访,实际上就是古代“青天大老爷”的做派。每当一把手接访的日子,老百姓都会疯狂地上访。

不存在没有纠纷的社会,更不存在没有纠纷的市场经济。从古到今,如果没有一些有些的纠纷解决机制,上访就会没完没了,上访不成,绝望的人们就会铤而走险。古代没有人大制度,但有御史制度,没有独立的司法,但有乡绅调解的有效机制。所以,可以应付大部份民间的纠纷,在正常状态,不至于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现在的社会,原来的民间调解机制不复存在,民间热心公益的权威基本上没有了。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纠纷日益增多,不仅民众之间的纠纷频度和烈度在增加,官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人们既找不到可以反映问题的代表,也无法依赖司法的最后调解和裁判。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不屈不挠的上访。

络绎不绝的上访,已经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我曾经到过曾经跟中国同一体制的东欧国家,那里,总统府或者总理府,都是开放的,但却从未见过一个上访者。试想,如果中国也这样开放,将会出现何种景象?不错,目前缠访多年的人,有些人的确存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状况。但是,这些人的绝大多数,目前的精神状态,都是被逼出来的。连续15年,1030次的上访,耗费几乎全部家当,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呢?绝不能想像,中国人热爱上访,即使极个别无理的上访,也是制度逼出来的。应该说,当人们还在坚持上访的时候,说明他们对青天大老爷还有期待,如果有一天他们连这个都不做了,那就更麻烦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