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事件

中国特色和普世原则不相容的又一例证

作者:寒山 发表:2010-07-23 09: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们在上周关于汪晖抄袭门的评论中提出,汪晖事件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为什么会不了了之?不了了之又说明了什么?

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抄袭指控一声不吭

什么叫不了了之?按照国际惯例,学术界一旦有人提出或者面临抄袭的问题,相应的学术机构和被指控者所在的学术单位就会启动对付抄袭的机制进行调查。如果抄袭的指控成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程度,抄袭者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至少是警告,严重的会因为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而被告上法庭。

但王彬彬指控汪晖抄袭的文章发表将近半年了,尽管有难以计数的报刊加入讨论,还有众多学者的联名呼吁,汪晖所在的清华大学至今一声不吭,他被指控抄袭的著作是他的学位论文,授予他学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单位至今也一声不吭。如果这两家单位不出面调查,那么正像有人已经提出的,除非自己认为被汪晖侵权的那些作者向法院控告,否则媒体和公众的议论再多也得不出实质性结果。时间长了媒体总会厌倦,这个话题就会淡出公众视野,这就是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首先是因为这两家单位不吭声,那么为什么这两家单位会不吭声呢?个中原因只有它们的领导才心中有数,但旁观者可以合理猜测。我想最有可能的是两个原因,一是它们的领导确实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谁都不愿意出面牵头来惹这个麻烦,何况根据网上披露的一些材料,汪晖被指控抄袭的那些部分毕竟还不是原文照抄。

不了了之的另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假打不得。如果像王彬彬那样的指控可以构成开展调查的的理由,那么天知道有多少中国高级官员, 从县一级直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他们的所谓学位经得起任何调查。除非他们的论文是找枪手写的,而枪手已经像美国好莱坞电影里的知情人那样永远保持沉默了,当今的中国可能还不至于黑到那个地步。

那么不了了之又说明了什么呢?我想,第一,它说明了中国学术界在涉及重大问题上的混乱和黑暗。无论对他的观点是否赞同,无人能否认汪晖是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学术界人物。

对这样一个人的抄袭指控和由此引起的海内外的广泛议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国家学术界的状况。作为在中国体制下最有权威的学术单位,清华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抄袭指控的装聋作哑,严格来说也就是放任抄袭行为。这样的学术界,怎么能不乱不黑呢?

第二,在更高一层的意义上,这典型地反应了中国特色和普世价值的不相容。本文开始时提到,对抄袭指控的严肃处理是国际学术界的通例,但在中国特色下不但行不通,甚至被最权威的学术机构完全抛置一边无人理睬。对自由民主人权的保障是如此,对抄袭行为的追究也是如此,普世的东西,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从政治到学 术都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利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新世纪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