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的超级实况转播(图)

“文革”期间一段奇特的体育实况转播

作者:杨正泉 发表:2012-06-07 12: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4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那时候讲的是“突出政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网络图片)

1970年,周恩来指示,中央电台要恢复“文革”中中断的体育实况转播。大家非常高兴,非常拥护。那时的转播主要是中央电台的事,这任务就交给中央台宣传小组来研究落实。为此,中央电台成立了恢复转播小组研究方案,由我负责。这是我接触的又一新的领域。

中央电台的体育实况转播是从1950年代初开始的。1951年5月,由张之解说转播了3场篮球赛的实况,开创了中央电台体育实况转播的历史。从此,这一转播以它报道迅速、现场感强和感染力强赢得了听众,成为体育报道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形式,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那时的电视还不普及,广播的体育实况转播独占优势,是听众和体育爱好者了解体育大赛的主要渠道。1961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收听了在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的实况,那扣人心弦的动人情景,永远难以忘怀。

从1967年起,中央电台的体育实况转播受到猛烈的批判,被戴上了“锦标主义”、“技术第一”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帽子,列入“大毒草”的名单之内,从此中断了转播。体育转播这个领域,成了广播工作者望而生畏的禁区。

1970年7月初,西哈努克亲王由朝鲜来到北京,为欢迎亲王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体育表演赛,周总理指示进行体育实况转播,这是“文革”以后首开记录。

一个月后的8月13日,朝鲜派出包括乒坛名将朴信一在内的乒乓球队来我国访问,同中国乒乓球队进行友谊表演赛,双方商定8月16日由中央电台转播开幕式和友谊表演赛的实况,北京电视台同时转播。如果说前一次的转播是我们国内自己的事,许多话比较好说,那么这一次是“文革”以来第一次转播与外国队的体育实况。

怎么转?遵循什么原则,说些什么,才能区别于过去,才能体现出“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要由中央电台提出方案。怎么提?这可犯了难。过去的一套被批判了、被否定了,可新的路子该怎么走,新的一套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稍不留意,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翻案复辟”,这如何得了!

在研究具体方案时,可真叫人犯难:体育比赛讲的就是体育,可那时候讲的是“突出政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否则就是“锦标主义”、“技术第一”、“大国沙文主义”,这些统统是“修正主义的流毒”。恢复后的体育转播如何“突出政治”、“肃清修正主义的流毒”?

一大堆问题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幸好,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亲密战友,有许多话好说,可以讲历史、讲友谊,有许多成就好讲,这成了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

对于这场比赛如何打,国家体委也非常重视、也非常为难,不知应该如何打,他们费了不少脑筋。朝鲜乒乓球队的来访,是为了参加即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作准备,进行练兵。中国乒乓球队在“文革”中,没有参加过第29届和30届世乒赛,在种子选手上很吃亏,对外国乒乓球的发展水平也心中没有底,也想借此练练兵,摸摸底。彼此想到一处了。彼此相约,这一次不叫比赛,叫“友谊表演赛”。由此而确定的转播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局部服从全局,技术服从政治,比赛服从友谊,把政治和友谊放在第一位,搞得浓浓的。具体要求是多讲政治,多讲友谊,不报具体比分,不报比赛结果。

由此又增加了一层困难。

这是一场特殊的比赛,这是一场特殊的转播。

使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体育比赛的转播不能报比分、不能报结果,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也没有听说过,似乎有点荒唐。这样还能转什么?怎么转?又如何向听众交代?经过再三地斟酌,只好如实地把难处和想法向上反映。根据我们的意见和要求,后来作了某些有限度的松动,规定:

(一)双方打到比分15以前(21分制),彼此相差不超过2分的,可以报比分,相差超过2分时不再报比分;

(二)双方打到比分15之后,快接近比赛结果了,不再报比分;

(三)每一局的结果不报,最后的总成绩不报,不报输赢;

(四)转播中不能使用谁领先、谁落后这种用语;

(五)现场裁判员宣布比分的声音不能播出去,电视转播可能让人猜出结果的镜头要避开。

写到这里,也许读者会发笑了:这叫什么实况转播?但这是事实,那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本来复杂的转播更复杂了,本来紧张的心理更紧张了,盯着现场,想着转播用语,又要紧盯着比分。要求转播只能成功,不能出任何纰漏,要充分体现出与“文革”前转播的截然不同,反映出新的精神风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按照转播的常规,转播以前,解说员要到双方球队中了解情况,熟悉队员的打法、特点、水平,临场解说准确,有发挥的余地。现在是打破了常规,打破了正常的思维,准备工作的重点是钻资料室查阅资料,熟悉两国交往的历史,友好关系的发展,以及双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然后一条一条地记录在卡片上。几个小时的转播,要说的话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现场实况又不能多说,解说员更不敢“口若悬河”地发挥,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厚厚一叠材料来填充,也只有这些材料才能够体现出转播的指导思想。乒乓球赛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究竟打多少时间无法预测,材料准备只能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尽管这样,临场使用起来也常常是捉襟见肘,只好反复重播。除此以外,便是“喧宾夺主”地介绍背景材料,什么双方合练,亲切交谈,赛场上体现友谊和风格的小镜头。为此,还故意制造一些场景花絮,如给运动员送水、送毛巾,成了转播中不可少的话题。

在转播的现场,除了技术人员和记者,在转播室就座的要有四个人:一是解说员,负责解说打球、现场气氛、友好花絮;二是播音员,负责播出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和材料;三是现场指挥,掌握整个转播情况,决定在什么地方插播稿子,审定现场采访稿件,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盯住比分,提醒解说员该不该报分。这一任务经常由我来担任;四是请一位体育专家做顾问,画龙点睛地评点赛场情况。一场转播,几个人忙得不得了,紧张得不得了。

转播的效果如何呢?读者已经猜到了。转播者费力,听的人纳闷;话到嘴边留半句,关键时刻只言他;该说的一句不吭,不想听的没完没了。就这样,转播中间还几次接到有关方面的电话,提醒“不要再报比分了”,甚至质问“你们为什么又报了”!另一头呢?听众和观众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他们也纷纷打电话来质问:“你们为什么不报比分?这是打的什么球,算什么转播!”事后,一封封信从四面八方飞来,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要我们做出解释。怎么解释呢?只有哭笑不得!

更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一种转播的模式,直到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来访时才告结束。

来源:《新闻背后的故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