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内的内建计算机(图)

发表:2013-07-17 02: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3年07月17日讯】一直以来,谈到植物,我们大多是着眼于它们的产物:种籽、花、果实、根、块茎、木材,甚至是氧气。如今,人们逐渐对于植物本身感兴趣,例如:当环境产生变化,植物会如何因应,而这又是如何进行的。在过去的印象里,植物总被借来比喻、形容较无生气、平淡的样子,以“木”字为例,植物缺乏行动能力,常被用来形容反应欠灵敏、迟钝,例如“像块木头似的”、“木讷”;或是“木然”、“麻木”,形容受到刺激也无动于衷的样子。但是植物的这种形象现今已经改变,事实上,和动物一样,植物具有多种感觉能力,植物间能够互相传递消息,特别是在出现危险需要防御的时候。

植物的夜间模式

我们知道植物能够表达,如今,我们还知道他们甚至会计算!在今年6月25日出刊的eLife 杂志披露了这个最新发现,这份报告来自英国的研究中心 John Innes Centre,这是一个以植物学与微生物学为重点的研究机构。

如同我们从学校里的基础教育学到的,植物行光合作用,利用从阳光里取得的光能,借由捕捉、消化与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碳,用以合成生存所需的有机物质。

然而,植物并非无时无刻都在工作,夜里没有阳光,便无法取得光能,但植物在夜里并不是停止生长,而是吸收他们白日工作时储存下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淀粉),从中获取养分,好供给本身新陈代谢与生长所需。

以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一种在植物学上被广泛研究的模式植物)为例,白日时半数的碳会被消化并储存到叶子内部的淀粉颗粒里,并且在晚上消耗殆尽(95%),即使研究人员刻意调整了日照时间,使夜晚的到临提前或是延后,这个消耗率95% 的数字仍维持不变。

注意到这个现象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个假设:在阿拉伯芥的内部,存在一个计算机制,它先计算出淀粉存量,然后计算距离破晓剩余的时间,接着将第一个值除以第二个值,用以计算淀粉被消耗殆尽前应该采用的速率。

他们的想法是,植物在每一个晚上都在安全范围内(最后剩余5%)用最大的消耗速率消化糖类存粮。另一个可能的推测:植物在夜里随着时间推进,调整消耗的速率。在第一个假设里,存粮消逝的速率是个常数,第二个假设里,这个速率将在一条时间线上不停变动,有加速或是减速的可能。

其实它们都知道,没那么好骗!

为了证实这个假设,生物学家们做了很长一系列的实验,以下简单说明部分内容。首先,他们改变了夜晚的长度(植物们原本习惯12 小时白昼与12 小时夜晚的生活环境),白昼的长度分别被调整为8、12、16 小时,于是夜晚的长度变成16、12、8 小时。每一次调整,阿拉伯芥都能够立刻因应新状况调整自己,在夜晚结束的时候留下5% 的存粮,而且存粮的消耗速率是常数,也就是说存粮的递减是线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条线的高低,取决于夜晚的长度,及白日储下之淀粉的存量。

这个实验结果显示,植物除了做一次除法运算之外,还会执行一次减法运算。事实上,根据植物的内部时钟(horloge interne),它知道两次黎明之间应该相隔24 小时,如果夜晚不是在白昼开始的12 小时后降临,而是突然提早于8 小时后降临,它有能力算出夜晚新的长度是16 小时,不再是原先的12 小时,并且同时调整消耗速率好适应新的夜长。

研究人员(有点没人性地)尝试了另一种较为激烈的研究方式:日照时间不变,减弱光的亮度,藉光能的减少来削减能够制造出的淀粉量。植物们虽然的确因此合成了较少量的糖类存粮,但于夜晚进行的稳定线性消耗则没有被扰乱。

另外,他们还使用了一阿拉伯芥的突变种来进行实验,此突变种的生理时钟异常,它“认为”一天只有21 小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从黎明前三小时开始,也就是它认知的一天已经结束之后,由于天还没亮,它仍持续用原有的速率消耗存粮,就和其他正常的植物一样,但由于一开始它认知的资讯就是错误的,于是它计算失误,在夜里耗尽了所有的储备粮食。

为了钻更深的牛角尖(或者说更确定这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继续尝试新的实验方式,这一次他们在夜晚时段里插入一段光照期,想知道黑夜的暂时消失会不会让植物的内部时钟重置归零,但结果使他们失望了,即使植物在插入的光照期里的确重新开始工作累积存粮,但它并没有掉入陷阱,恢复夜晚状态之后,它会计算接下来还剩多少属于黑暗的时间,并且用更热烈的新节奏运转,好消化刚才多储备下的存粮!

到底植物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植物内部的这种运算机制是怎么运作的,仍然有待我们去了解。毫无疑问的,这个问题无关真实机器,也不是如我们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出于意识的计算。

研究人员推测,在两种不同的分子间,存在一种相互的化学作用。第一类分子的浓度提供给植物作为距离天亮还有多少时间的判断;另一种分子的浓度变化和储粮的存量呈正比。在植物处于没有其它能量来源的时候,这两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控制它决定要用什么速度来消耗存粮。

在动物体内也有类似的计算机

研究人员强调,这种化学机制也能在候鸟身上看见,这个锱铢必较的精确库存管理机制让牠们可以平安回到繁殖地。

皇帝企鹅身上也有类似的状况,这种不能飞的鸟类有一个疯狂的行为:“在南极洲严酷的冬天繁殖下一代”,母企鹅生下蛋后,将蛋转移到公企鹅的脚上,然后出发到海里捕猎食物,这段时间企鹅爸爸只能在没有进食的状态下耐心等待。如果几个星期后(此时企鹅爸爸已经挨饿超过一百天了),而牠的伴侣还没有回来,将会启动一个内在的警铃,告诉牠身体里储存的能量与时间所剩不多,仅够它挽救牠的皮肤(或者更确切地说,牠的羽毛),遗弃牠的小孩任其在冰天雪地里死亡,然后走过几十公里路到海里觅食,这是一个残酷的计算,但却是为了生存的必要。

来源:泛科学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