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要为善 还是为恶?(组图)

作者:觉醒 发表:2024-05-19 19: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莫以善小而不为。图为烧掉借据,帮助穷困之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图为烧掉借据,帮助穷困之人的例子。(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看中国)

“莫以小而不为,莫以小而为之,”这句名言写的浅显至理。提醒红尘之人:莫忽视小善与小恶。今天要借助一则古代故事——《裴度还带》来讲述善恶有报的道理。让大家透过本怀恶运裴度所做出的善举,来了解其改变命运的关键。

也是善;小恶那也是恶。善行要为之;而恶行勿为之。也许有人会笑,古人怎么活得那么谨小慎微。其实不然,行善积德、行恶造业,那是真理。因为德与业两种物质如影相随,只是人的肉眼看不见而已。

看见相信,看不见则不信,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可是人的肉眼看东西有局限性。举个例子,空气中的化学元素你能看见吗?声波、磁波你能看见吗?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别不信,虽然德与业两种物质你肉眼看不见,但与人共存,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不见不信这是偏见,然而通过修炼出功能的人则能看见,看见它们真实存在于另外空间。

那么,人为善?还是为?对人来说就极其重要。

唐朝中期的名相裴度,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对他的评价极高,“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他位高权重,在相位二十年。你可知道,他的福德是因为积下了大善才获得的。

裴度在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一天,路上碰见的一位修行人,在观看了裴度的面相后,发现他的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未来恐遭遇饿死横祸,故而劝勉他要努力修善。

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发自内心改变自己,从敬畏天地开始,从小善做起。
要想改变命运,需自内心改变自己,从敬畏天地开始,从小善做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长大后的裴度,因为在功名场多次挫败,心情非常低落,再想一想自己的命运,不由悲从中来。一日,裴度前往香山寺礼佛,无意间在地上发现一个里面装有两根昂贵玉带的包裹。他猜想包裹主人在发现东西丢失后,会非常焦急,遂站在原地等待找寻包裹的人到来。孰知,裴度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仍不见人影。

第二天早晨,庙门尚未打开,裴度已经站在庙门前。忽然,他远远看见一名女子慌慌张张的走来。裴度上前问明情况后,发现女子的父亲被奸人所害,关押在狱中,而包裹中的两条玉带是女子准备当作礼物送人,好将父亲营救回来之物。裴度暗自分析眼前的女子正是丢弃玉带的主人,他明白,玉带一旦丢失,父亲就得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心痛的看着这名女子,急急拿出包裹还给了她。女子见到失而复得的包裹,又惊又喜,赶忙哭着拜谢,并请裴度留下一根玉带,做为谢礼,但被裴度笑着回绝了。

后来,裴度再次碰到那位帮他看面相的修行人,只见对方惊叹的说道:“你一定积了大阴德,面相已经变成了有福之相,前途不可限量啊!”

至此往后,裴度的仕途一路顺遂,不只得到朝廷重用,还一共辅佐了大唐四朝皇帝,以全德始终。裴度后来的人生,果真被那位修行人说中了。

在《尧山堂外纪》中,裴度对自己的评价:“尔身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一片灵台,丹青莫状。”他的一生都在修养自己的德行,虽貌不扬,但心向灵台。

裴度行善之举,不但善待了别人,也善待了自己。其悲惨命运,因为行善而被化解并得到大福报。由此可见,人的福分与德是紧密相关的。积的德越多,福报越大。由此也明白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小善和小恶了。小善积多了,德的物质相对就会增多,福报就会越大。反过来说,一个人的恶行积多了,那么天灾人祸就会随之降临,因为人的苦难来源于业。

红尘之人,都想生活幸福美满,都想身体长寿安康。但是,你可知道修善积德的重要?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发自内心改变自己,从敬畏天地开始,从小善做起。请记住古人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