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迷戀法國文化 「哈法族」走俏中國

發表:2003-03-09 08: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作家林達出了一本書,叫做《帶一本書去巴黎》。這本書很暢銷,因為它迎合了當下一部分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他們對法國文化情有獨鍾,巴黎更是他們心目中的「浪漫之都」。法國正在以自己的形式對中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產生影響。迷戀法國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以至出現一個新詞--「哈法族」。

「哈法族」們大都很年輕,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居多。他們大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較高的薪水,是城市中的活躍份子。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注重生活品質和情調。他們有自己的流行主張,無論看待什麼東西,不是先看它有多麼實用,而是看它有多麼與眾不同。

近年來,「哈日」、「哈韓」的風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耳熟能詳的是諸如木村拓哉、金喜善等一大批日、韓演藝界明星。而這些在「哈法族」的眼中是膚淺和俗不可耐的,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加繆、杜拉斯等文學巨匠或特呂弗、戈達爾等電影大師們的名字。

知識階層是中國城市中最理性的法國愛好者,他們的偏愛有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在北京的風入松書店,那些裝幀平淡、讀起來很難懂的法國譯作有著不錯的銷路。除去馬爾羅和薩特這類在中國影響巨大的「老古董」,同樣來自法國的羅蘭.巴特、福柯、德裡達、布爾迪厄和克里斯蒂娃甚至已經成為時尚標籤,其影響力遠非其他國家的知識精英可比。

「哈法族」們提起法國電影更是如數家珍,阿侖.雷的《廣島之戀》和呂克.貝松的《地鐵》他們都看過不止一遍。他們對美國大片嗤之以鼻,從不把奧斯卡當作選擇電影的指向標。美國電影是如同「麥當勞」一樣的文化快餐,而法國電影是精彫細琢的精神食糧。在他們心目中,戛納電影節才是電影藝術的殿堂。

「法國」一詞在中國城市中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浪漫,時尚是促使女性傾向於法國文化的絕對動力。無論是在「最女性的城市」上海,還是在一般內陸城市,中國女性熱衷於享受來自法國的夏奈爾、CD、蘭蔻,要看《瑪麗嘉兒》。相比之下,以推銷漢堡和汽水見長的美國文化就顯得土頭土腦。一些城市女性的夢想之一,就是到美國駐中國的大公司上班,然後去法國專賣店裡購物。

對於「哈法族」來說,「法國」一詞還是情調的象徵。被稱為「七十年代後」的這一群人無法抵禦「新橋」、「拜倫街」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即使不能去巴黎,他們也願意在地圖上劃出從這裡到那裡的路線,謀劃著是坐地鐵還是古風盎然的巴黎街車,瀏覽那些意想之外的地名。他們能隨口舉出「雅士」等著名的咖啡館,去美國人開的「星巴克」會被看作是體會法國風味。同樣,法國美食、葡萄酒的吸引力也不遜色。在北京,最受推崇的西餐館是「馬克西姆」--來自法國的味道。

美國文化曾強烈地影響了中國,而如今法國文化則悄悄地蔓延開來。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而法國則憑藉其獨特而精緻的文化影響著中國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正逐漸影響著中國。


中新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