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炒作中文標題的背後……

發表:2005-06-06 08:0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於中國,西方主流社會已經開始了仔細的分析和應對。而增加媒體報導幅度,就是為關於中國未來的大討論提供更加準確的資訊,以免在中國出現變化時西方社會惘然失措。

  5月22日的《紐約時報》的評論版,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另有譯名克里斯托夫)破天荒地以中文隸書《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為通欄標題,而且竟然不加翻譯(只是在文中解釋了標題後半部分),也是第一次讓《紐約時報》的大部分讀者不能完整理解一篇文章的標題。即便我在網路上知道了這個事情,但報紙拿到手的時候,晃眼之間,還是以為這只是《紐約時報》和臺灣地區《聯合報》聯合出版的中文版報紙。

[中文標題登上紐約時報 警醒美國中國正復興 ]

  紀思道曾經是上世紀80年代《紐約時報》中國分社社長,普利策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寫過暢銷書《中國覺醒》,中文非常地道。他今年5月再訪中國,發表了一系列的中國主題專欄文章,其中《從開封到紐約》的「開封」,其實是在徵求北京歷史專家之後,才把中國古都定為「開封」。也就是說,他要寫的,就是關於世界中心從1000多年前的中國轉移到美國的歷史變遷,千年不千年,「開封」不「開封」,都只是專欄作家的噱頭而已。

  《紐約時報》出現了中文標題,應該放在一起觀察的,還有BBC「中國周」把《提問時間》節目製作搬到上海,CNN「中國周」把主持人拉到了釣魚臺直播。其實,《紐約時報》的中國熱情並沒有結束,在幾天之後,5月27日的報紙頭版,在第一位置的是敦煌一綠洲酒店的四欄大幅照片(該版寬為六欄)。而它的子報《國際先驅論壇》,因為最近的台海、朝核、中日等問題,對中國的報導更是長期不惜版面。

  面對國際上的這股報導中國熱,國人有很多分析,大多圍繞「中國崛起」做文章,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西方國際重視中國,願意和中國多進行交往,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保守反華勢力繼續逆潮流而動。

  其實,這些都是誤解。要注意到,外電媒體並不獨美中國,對「印度奇蹟」炒作的力度也不小。CNN之前的「印度周」,還邀請了《紐約時報》的另一位當紅專欄作家、三屆普利策獎得主托馬斯.弗裡德曼帶觀眾去印度看全球化進展。中國和印度兩國人口加在一起超過20億,在全球化市場中國力哪怕再弱,都是西方不可忽視的巨大勢力,增加報導力度當然是題中之義。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印度在意識形態上面和西方國家相同,這樣反而會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偏愛,幾乎無人在談印度的「威脅」或者是「崩潰」。

  相比之下,對於中國的近景發展,美國主流社會爭論激烈。對於中國近期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家的看法是各有不同。代表美國波音等大公司的觀點是和平崛起論,也就是對中國近期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都有信心,這與「崩潰論」派的看淡形成鮮明的對比。美國保守鷹派更加傾向於「威脅論」,也就是認為經濟發展會停滯,中國為追求穩定而對外擴張。

  而主流媒體,無論是相對自由的《紐約時報》還是相對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很多編輯和作者都採取一種更加矛盾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的政治將來會發展變化,但卻樂觀相信中國經濟會持續保持發展,不會因為政治變動而中斷。從政治學的角度,這種看法的確很奇怪。例如紀思道在這篇《從開封到紐約》的評論中,真心相信中國經濟能在15年超過美國,但在同系列的專欄文章中,他對中國的政治也持相當的批評態度。

  就我觀察而言,對於中國,西方主流社會已經開始了仔細的分析和應對。而增加媒體報導幅度,就是為關於中國未來的大討論提供更加準確的資訊,以免在中國出現變化時西方社會惘然失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