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如何改變中國的「方言」

--評中國小說《馬橋詞典》

作者:金秀慧 發表:2008-02-02 02: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68年,出生於中國湖南省的韓少功在15週歲時被下放到一個偏僻的村子"馬橋"。楚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汨羅江就在這個村子旁流淌。當時文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中國共產黨把大批知識份子下放到農村或工廠從事體力勞動。韓少功在馬橋生活了6年。

作者韓少功在湖南師範大學畢業、成為中國著名作家後編寫這部小說,按照詞典的形式,收錄了一個虛構的湖南村莊馬橋的115個詞條。既有外部世界從不使用的獨特詞條,也有外界廣泛使用的詞條,但在馬橋,有些詞條的意義稍有不同。僻如說"暈街",這是只在偏僻農村才有的單詞,指人到城裡才會出現的臉發綠、失眠等現象。相反,"醒"在外面的世界中是指從"夢或酒醉狀態醒來",具有積極的一面。但這個詞在馬橋卻用來表示"愚昧"。

"世人皆醉我獨醒"來自屈原的詩在馬橋人聽來已完全別有體會。韓少功從這簡短的趣聞中解讀出了(一直受中央政權壓迫和漠視)的馬橋人享有的獨特歷史和思維。

雖然一段一段的文字看上去簡短精緻,但卻是貫穿於馬橋人的歷史和苦難。《紐約時報》評價說"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在馬橋人奇異的思維之中,這是一部像抽象派美術作品一樣的小說。作品通過馬橋方言展現了文革期間發生的各種微妙的精神失落感和可笑的衝突。"

小說的主線不可以概括為"主人翁A遇到主人翁B,作了一件事C。"韓少功寫道"我開始逐漸不喜歡有主導性人物或主線或主流情緒的小說。相比之下,由2、3、4個的因果關係交錯複雜的線索組成的群體故事頗為好感。"

從這一點看,這部小說與塞爾維亞詩人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小說《哈扎爾辭典》結構相似。帕維奇也是藉助辭典的形式描寫了古代和中世紀生活在黑海沿岸繼後被滅亡的哈扎爾民族的歷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朝鮮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