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如何改变中国的“方言”

--评中国小说《马桥词典》

作者:金秀慧 发表:2008-02-02 02: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1968年,出生于中国湖南省的韩少功在15周岁时被下放到一个偏僻的村子"马桥"。楚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汨罗江就在这个村子旁流淌。当时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国共产党把大批知识份子下放到农村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韩少功在马桥生活了6年。

作者韩少功在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中国著名作家后编写这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的115个词条。既有外部世界从不使用的独特词条,也有外界广泛使用的词条,但在马桥,有些词条的意义稍有不同。僻如说"晕街",这是只在偏僻农村才有的单词,指人到城里才会出现的脸发绿、失眠等现象。相反,"醒"在外面的世界中是指从"梦或酒醉状态醒来",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这个词在马桥却用来表示"愚昧"。

"世人皆醉我独醒"来自屈原的诗在马桥人听来已完全别有体会。韩少功从这简短的趣闻中解读出了(一直受中央政权压迫和漠视)的马桥人享有的独特历史和思维。

虽然一段一段的文字看上去简短精致,但却是贯穿于马桥人的历史和苦难。《纽约时报》评价说"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马桥人奇异的思维之中,这是一部像抽象派美术作品一样的小说。作品通过马桥方言展现了文革期间发生的各种微妙的精神失落感和可笑的冲突。"

小说的主线不可以概括为"主人公A遇到主人公B,作了一件事C。"韩少功写道"我开始逐渐不喜欢有主导性人物或主线或主流情绪的小说。相比之下,由2、3、4个的因果关系交错复杂的线索组成的群体故事颇为好感。"

从这一点看,这部小说与塞尔维亚诗人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小说《哈扎尔辞典》结构相似。帕维奇也是借助辞典的形式描写了古代和中世纪生活在黑海沿岸继后被灭亡的哈扎尔民族的历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朝鲜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