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張丹紅與白煤球

作者:尤利 發表:2008-08-31 13: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前段時間在網上訂閱中文版的《德國之聲》新聞傳遞,看了幾天略感中庸的報導評論後,好一陣沒再打開郵箱了。這兩天張丹紅的名字在網上頻現,方知張女士是《德國之聲》中文部副主任,剛被停職。

張女士"妙語連珠":"中國共產黨比世界上任何政治力量為實現聯合國人權宣言第三條作出的貢獻都大",而這第三條的內容是:"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出處實則來自"獨立宣言"著名警句:"人人生而平等",即人人享有自然權利的平等。此權利謂"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張女士更有言:" 大多數中國人不要思想自由,而要經濟增長"。

看張女士簡歷:80年代留學德國,90年進入《德國之聲》中文部,2004年榮升中文部副主任。聯想到自今年三月"西藏時間"起,西方媒體:如BBC、 France 24等大臺集中報導評論中國現況的訪談節目,邀請的嘉賓中都曾看到過如張女士這般面容娟秀、年齡相彷的中國裔女士上臺侃侃而談。據介紹也都有與張女士相似的在西方就學、從業的背景。可能西人想像本著他們的血緣及在西方吸收的價值理念,看待中國問題更具高屋建瓴的見地。不料聽到的既是不若張女士這般斬釘截鐵的辯護士之論,也是些含糊其辭、鮮見事實依據支撐,條條框框式的"漸進進步"、"最好時期"及中共政權對立面都是在危害"國家利益"論。但我從未聽到這些女士們提及"西方反華媒體"一直喋喋不休重複的共產黨政權(Communist Regime)中國政府(China Government)兩個語匯,這些面容娟秀的女士們每每談及都以中國(China)來替代,看來非常忌諱這些用詞。

難道這些在西方留學就業一、二十年,學歷直至碩士、博士的女士們竟然都搞不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差別嗎?不由讓我們這些受眾懷疑她們的背景:出自既得利益階層家庭。即便不是,也由她們在西方的學位、工作經歷而奠定的話語權在中、西兩頭討好,黑白通吃。一方有言論自由的價值觀作保障,還可博得中國問題專家之美名;一面又有為專制集權政體充當辯護士可帶來的超乎想像的無盡利益。

幸好本屆奧運在中國,兩萬多記者雲集國內,我們可在西方媒體上看到、聽到這一切:

港記僅僅由於報導北京市民"踴躍"購票而受到"叉頸"對待;日本記者在新疆採訪被警察摁倒在地,暴打一頓,只因為他們都長了張似國人的臉,打你沒商量。

西人在北京示威,大聲披露真相時,一擁而上的警察便衣,拖拉、推搡、搶奪攝影器材。

外記採訪冤民、訪民時總被驅趕,加上那雙老是伸在鏡頭前阻擋攝像的黑手,奧運期間中共更有創意地用雨傘遮擋鏡頭,很科學:可覆蓋的面積遠比雙手更大。

澳洲記者或以突然起步狂奔,串小巷、鑽胡同;或以駕車忽慢忽快、突然變向我們只有在電影中才看得到的鏡頭,來擺脫跟蹤的中共便衣特務。

半島電視臺記者歷經千辛萬苦,翻坡越嶺終於找到個敢說出真相的村民,但採訪現場得移到一人高的蘆葦叢中:只有採訪記者、攝影記者、滿腹冤屈村民三人蹲地交談。處於恐懼,村民臉被馬賽克,還要做變聲處理。

BBC記者赴強震百日不到的四川災區採訪現況時,無處不在的路卡防範、盯梢尾隨、盤查證件、胡攪蠻纏。當記者在那些黑衣大漢、便衣的尾隨包抄下問採訪對象:"是不是因為他們,你不敢告訴我?"對方連"是"都不敢言的那副驚恐萬狀的臉......

看到此類場景我的心都在顫慄。

奇怪的是,連我們普通人都隨處可見的場面,這些飽讀詩書,在西方從業時間甚長,出入國境自如的張丹紅女士們都會視而不見,但卻能信口雌黃。我不禁想起以色列剛建國時發生的那一幕: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不欣喜雀躍、爭先恐後要回到這片"流著蜜和奶之地"。按以色列立法,只要是猶太人全都接納,但當時條件極其艱苦,大家過的是集體農莊生活。即便如此,美國、歐洲那些家財萬貫的猶太人仍毫不猶豫爭相要回國建設生活。但這時,開國之君之一梅厄夫人發話了:且慢,我們感激你們的愛國愛族之情!但你們在西方、在美國可發揮比在以色列國更大的作用!時隔60年,這番英明之語一直持續地在發揮意味雋永的效應。

想必中共政權與這些張丹紅女士們的關係也可與上述故事作比較。但區別是,張丹紅女士以她特殊的人種身份,要向西方傳達這麼個概念:中國的煤球是白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