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誘惑

作者:許知遠 發表:2010-01-30 07: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獨特性的強調有時是民族自尊的延伸;但更多時候是抗拒變化的託辭。

對獨特性的強調有時是民族自尊的延伸;但更多時候是抗拒變化的託辭。

開羅的一位小說家認真的對我說:「我們埃及真的不同,從亞歷山大到喬治·W·布希,沒人能忽略埃及的戰略位置」。緊接著,另一位引用起讀到的拿破崙名言: 「埃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拿破崙說過很多名言,一些智慧、很多愚蠢,很多中國人熟悉的是另一句:「不要讓中國這頭睡獅醒來,它會震驚世界。」

從長江到尼羅河,這小小的例證表明,人們多麼願意陷入自我中心,以為自己的與眾不同。倘若你願意,可以隨時添加新的例證。長久以來,歐洲人相信「歐洲的奇 跡」難以被複製;日本歷史學家梅棹忠夫說,比起其它國家,日本文明就像是魚類中的海豚,儘管它和其它魚類一樣在大海中游泳,但沒人知道它來自於一個完全不 同的物種;德國人,從黑格爾到希特勒,他們都相信德國肩負著與眾不同的使命;美國人已經談論了很多年的「美國例外論」……

你很難說清獨特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它是歷史經驗、習俗、政治制度、商業貿易、審美、食物,或僅僅是地理條件……這些因素糾纏、混雜在一起,說不清到底那個起到支配作用。

人類的矛盾也正在與此。一方面,他們為自己的獨特性自豪不已,隨時準備把自己的方式強加到別人身上。歐洲人曾經為自己的人種、文化、語言、政治制度、生活 方式自得不已,只有在歐洲才能產生這一切,接著又在精心的把西貢變成了小巴黎,在孟買推廣英語教育、修建維多利亞風格的紅磚房;日本人強調日本文明的獨 特,卻有一種難以抑制自己的強烈衝動,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將日本人的方法帶給朝鮮人、中國人;美國人都認定自己的獨天獨厚,卻用自己的信條重組了德 國與日本,創造了「華盛頓共識」;埃及人如今只能強調自己的歷史和地理的獨特性——它有著七千年的文明傳統、橫跨非亞,他們也一定記得納賽爾年代,他要創 建阿拉伯聯盟,把埃及革命推廣到整個中東。

世界的歷史經常就像是一場虛榮與權力的競技場,人們要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還希望(經常也強迫)別人承認這種獨一無二、學習這種獨一無二。這種獨特性既是自尊的來源,也醞釀了偏見。

中國正成為新一輪「獨特論」的主角。中國人從來相信自己與眾不同,漫長的中央王國的經歷,讓人們都陷入這種迷戀。即使在中國十九世紀末被外來者打得七零八 落時,士大夫們仍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孫中山曾經要期待美國與蘇聯拯救中國,卻在他的三民主義中大談中國的國情;蔣介石想依靠美國來戰勝日本, 卻強調獨特的「中國之命運」;毛澤東要把北京變成了另一個莫斯科,但他與赫魯曉夫衝突後,就開始宣揚「獨立自主」;而當鄧小平自知中國面臨崩潰,被迫改革 開放時,他仍在強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現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變成了更為強大的「中國模式」,它不僅擁有自己獨特性,還準備這種特性推廣更 廣闊的世界。再沒有比馬丁·雅格(Martin Jacques)的暢銷書更能代表這種新情緒——《當中國統治世界》,這個聳人聽聞的題目在中國社會激起了普遍性的共鳴。馬丁·雅格對於中國文化特殊性的 強調—中國不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而是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既令西方讀者驚恐,又令中國讀者讚嘆。似 乎這樣一種景像已逼近——中國的擴張是獨特的、也是不可阻擋的,它將用自己的方法來重新塑造世界。

只可惜,所有的獨特論或例外論,都有終結之時。而人類經常是通過自己的健忘,來不斷獲得嶄新的體驗。二戰之後的德國,逐漸很少有人談論「德國例外論」,德 國逐漸變成了一個正常國家,歷史學家們也承認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德國的獨特性不過是專制者們對內壓制、對外擴張的藉口。日本人的獨特性在一九九零經濟泡沫 崩潰後,也很少有人再提,僅僅二十年前,世界都在驚嘆獨特的日本經濟模式——終身雇佣制、日本式的勤奮、通產省的政策干預,都曾用來解釋這「神秘的日本奇 跡」。

而反觀中國的歷史,對獨特性的強調有時是民族自尊的延伸;但更多時候,它是抗拒變化的託辭,是自我安慰的武器。因為中國特性,所以中國不能追求政治民主與言論自由,不能享有人權,必須要忍受一個獨裁的政體。「中國的獨特性」經常變成了謊言的另一個藉口。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亞洲週刊》二〇一〇年第六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