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造成兒童「科學家」理想的缺失

發表:2010-02-25 23: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媒體近日刊載文章說,目前懷揣「長大當科學家」夢想的中國兒童,遠遠少於十幾年前。旅美科研人士認為,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的轉變和政府對科教投入的欠缺,是造成中國兒童缺乏科學家夢想的主要原因。

中新網星期三轉載《北京晚報》的文章說,當60後、70後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懷揣長大當科學家的夢想,而80後、90後在孩童時代,很少人會說長大想當科學家。專家認為,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兒童對科學好奇的天性和對科學探究的熱情,造成了中國兒童「科學家」理想的缺失,兒童科普教育的嚴重滯後也加重了這一問題。報導說,目前中國兒童的科普普及率只有3%至10%,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30%到40%的兒童科普普及率。北京市科普協會秘書長徐明認為,中國在兒童科普教育方面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以及家長、教師缺乏知識儲備等問題。

美國華盛頓蓋勞德特大學研究員齊森博士認為,中國經濟結構和價值觀的轉變,才是造成青少年不再懷揣科學家夢想的主要原因,

「科普的問題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方面,因為我們小的時候比現在科普的東西少得多,博物館也少各種設施都少。但是現在整個社會價值觀改變了,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問題。價值觀改變了之後,大家都想賺錢嘛。‘向錢看’嘛,最優秀的孩子都去學金融、學經濟、學管理。自然而然科學就是第二等的了。可能很多孩子都不想往哪兒發展。這是主要問題。不往哪兒發展的原因除了想賺錢以外,另外還有整個社會就業結構,整個經濟勞動力的結構變化,因為現在中國的情況,給世界做加工,變成一個大的加工廠。它就不太重視發展自己的技術和自己的專利。這樣的情況下呢,對那些追求科學技術的這些人呢就沒有勇武之地。在他們畢業以後就沒有工作可干。所以,他就不會去學技術,學科學的東西。比重上說比以前差多了。」

位於紐約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謝家葉博士也認為,社會輿論導向和價值觀的轉變,使得現今的中國青少年對當科學家不是特別感興趣,

「這個主要是一個社會導向的問題。像現在北企啊大部分是以金融、發財為主吧。這些東西給大家潛移默化,然後呢宣傳奢侈品又怎麼了。很少有人在宣傳科學家,科學怎麼做人。這個是社會導向,然後呢社會上大家都是一窩峰地賺錢,包括學校、科研單位也真是講究以錢為主。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夠引導學生去投身於科學事業呢。」

報導說,中國青少年目前存在動手操作能力低,科普活動缺少渠道的問題。例如,北京的學校組織科普活動,到校外參觀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等,走一趟看一圈也就過去了,博物館很多年都是一成不變的內容,宣揚的更多是歷史而不是新的科技。

談到美國對青少年科教的重視和投入,謝家葉博士表示,

「美國社會它不僅科普讀物比較多之外,它在社會它有很多科學方面的博物館。你跑進去有些東西你可以動手去做。從小就培養你對科學的興趣。然後幾乎在每一個社區裡面它都有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它是FREE的(免費的),你可以借書看,然後它不斷的也有一些比方說讀書這方面的(活動),它引導小孩子從小就開始動手、怎麼樣自己動腦筋,怎麼樣自己去做東西呀,或者做一些科學方面的探索啊,引導你往這方面去發展。」

謝家葉博士和齊森博士都認為,科教投入的欠缺和青少年不願當科學家的現象,如果不得到改善,會使中國未來在科技、經濟各方面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