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為何輸了奧斯卡?

作者:曹長青 發表:2010-03-11 02: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全球創造了最高票房25億美元的高科技大片《阿凡達》,在週日奧斯卡上卻成為輸家,只獲三項小獎。這讓很多觀眾,尤其是中國的「阿凡達迷」失望、沮喪,甚至痛心疾首。在中國的網路上,一片不解、不平,甚至憤怒之聲!因這部電影曾橫掃中國,不僅創高票房,剛放映時,甚至一票難求,觀眾排長龍等票。

為什麼票房創記錄的《阿凡達》沒拿到大獎,而在中國至今都沒放映、全球票房才區區一千六百萬美元的《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臺灣譯為《危機倒數》)卻成了大贏家(獲最佳影片、導演等六項大獎)?

惡毒的《阿凡達》

在觀看這次奧斯卡直播時,我一直期待《阿凡達》輸。雖然這部影片全球叫座,但在美國卻有很多批評。立場中間偏右的《大好萊塢》雜誌稱《阿凡達》是部「道貌岸然的電影,充斥一元化角色和政治正確的陳腔濫調,情節無一不在意料之中。」華盛頓保守派刊物《標準週刊》的影評人也毫不客氣地說:《阿凡達》是我看過的最蠢電影之一。片中影射美軍被武裝分子擊敗,表達出「深刻的反美主義」。連左翼的《紐約時報》影評也指出,《阿凡達》推銷把大自然當成神的泛神主義思想,而把接近真實的社會描寫得野蠻殘暴。甚至澳大利亞的影評都這樣總結,《阿凡達》傳遞這樣的簡單方程式:「人類是壞蛋,高貴的野蠻人是好人,異教崇拜好,美國壞,美軍是大壞蛋,資本主義壞,採礦壞,唯一好的士兵是叛徒。」

我看這部電影時,也馬上感覺到這是一部非常意識形態化的電影,隨後寫了影評「惡毒的《阿凡達》」,指出這是一部反人類、顛倒黑白的宣傳片。「為了反資本主義,居然到了把自然當神拜、把自然和動物高於人、把原始野蠻的部落文化抬舉到高於現代文明的地步。」

獨木舟和泰坦尼克的差別

但這部片子所以高票房,主要是高科技、大場面,並大手筆宣傳。在媒體渲染下,很多觀眾以好奇心理,要一睹3D為快。而且卡梅隆成功使用高科技拍的《泰坦尼克號》至今令全球無數人難以忘懷;我本人當年甚至感動到專門寫了一本名為《泰坦尼克號》的書(港臺發行,譯為《鐵達尼號》)。《阿凡達》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當然肯定吸眼球。雖然《阿凡達》的左傾意識形態把我氣壞了,但無數中國觀眾卻讚賞它,把它詮釋成中國民眾反對強暴拆遷。這種解讀和感覺,在中國之外的觀眾中幾乎沒有,因為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野蠻拆遷。所以奧斯卡的七千評委對《阿凡達》也沒有中國人那麼傾心。

在奧斯卡頒獎時,看到《阿凡達》沒得大獎,心裏很高興,以為好萊塢雖然是左派大本營,但這回總算聰明瞭一次,拒絕了那種意識形態的電影。但由於沒看過《拆彈部隊》,也不知它好在哪裡。隨後看到報導說,這部電影是描寫伊拉克戰爭,於是開始警覺,因左瘋雲集的好萊塢一向反戰(反越戰,反鏟除薩達姆的伊拉克戰爭,反—反恐),這不會又是一部反伊戰的電影吧?

趕緊去找來片子一看,果然沒錯。痛感遠不如《阿凡達》獲大獎,因為《拆彈部隊》不僅是一部更糟糕的左派反戰意識形態片,而且在藝術想像力和表現手法上,跟《阿凡達》簡直是天壤之別,是一葉獨木舟和泰坦尼克號的差別。

把美軍醜化成日本鬼子

《拆彈部隊》描寫在伊拉克拆除炸彈的美軍三人小組,每天處於極度緊張危險之中,拆除當地武裝分子安置的各種炸彈。但這部片子,把在伊拉克的美軍,表現得好像是當年入侵中國的日本鬼子,陷入了伊拉克人民的敵視、反對(最好的反應也是冷漠)的汪洋大海之中,時時刻刻要被攻擊。影片出現的伊拉克人,全對美軍充滿敵意,美國士兵幾乎是戰戰兢兢、處於「一萬個陷阱捕捉你一次疏忽」的恐懼、膽怯、無望之中。不僅普通伊拉克人敵視美軍,即使是當地的教授妻子也把美軍拆彈專家連罵帶打地趕走。只有一次,一群用破車裝石頭的當地人似乎對美軍比較「友好」,但一轉頭,就用一枚炸彈把美軍士兵炸得粉碎,連屍體都找不到了。全片只出現一個「醒悟」的伊拉克人,他身上綁滿了自殺炸彈,但他突然想到四個孩子和家庭,決定到拆彈部隊自首。但那個成功拆除過873枚炸彈的美軍專家,這次卻不靈了,怎麼也無法拆下炸彈,最後在計時器快到時,對這個伊拉克人說「對不起」,然後飛跑去躲藏。這個唯一決定要站在美軍一邊的醒悟了的伊拉克人,導演卻安排他被炸成肉末。

這位美軍拆彈專家要返回美國時,他們小組的成員問,你這樣出生入死,為的是什麼?他沉思了一下說,他也不知道。對伊戰、對前途,他們都無望、茫然而悲觀。三人小組的另一人,因受傷被提前送回國,臨上飛機時,還痛罵他的戰友,說他終於離開伊拉克這個「沙漠」。而畫面一轉,是一群伊拉克當地孩子,圍著美國軍車扔石頭。導演用這種結尾渲染出,美軍在伊拉克已成「人民公敵」,人人喊打。

這是一部顛倒黑白的電影。因為美軍進入伊拉克,不是當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國,而是結束那裡的薩達姆專制統治。美軍沒有像日本侵略者那樣佔領、奴役當地人民,而是使伊拉克人民獲得了自由!隨後伊拉克多次舉行了民主選舉,當地民選政府在管理這個國家,伊拉克並沒有成為美國的殖民地。

兩「左」相權取其「瘋」

而且就在奧斯卡頒獎第二天,伊拉克再次舉行了全國大選。據《華爾街日報》社論說,這次選舉更加成功!在薩達姆勢力比較集中的安巴省(Anbar),五年前的大選時,只有3375人出來投票(佔人口2 %),而這次出來的投票者佔人口61%!其他三個上次杯葛大選的遜尼派省份,這次投票率也高達62%、65%和70%,超過美國總統大選的投票率!

但在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拆彈部隊》裡,一丁點也看不到(更感覺不到)這種伊拉克獲得自由、美軍解放了這個國家的真實!反而在影片一開始,就打出字幕「戰爭就像是毒品」,把美軍打擊恐怖份子、保衛家園的正義戰爭醜化成吸毒(戰爭)成癮者。把片中主角的美軍拆彈專家表現為盲無目的、只把拆彈作為一種「癮」的機器人。

而且《拆彈部隊》過於寫實,簡直像新聞記錄片(該片也追求這種效果),毫無《阿凡達》那種藝術想像力和表現手法上的創新,所以在吸引觀眾的能量上,簡直是兩極!

但好萊塢的評委們為什麼看中了《拆彈部隊》?因為在反資本主義和反伊戰之間,反伊戰更迫在眉睫。中國古語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好萊塢這次是「兩左相權取其瘋」,越左瘋,越鼓勵。

「男人那活兒,我能幹得更牛」

無知、傲慢、極端左傾的好萊塢,越來越被美國民眾反感、甚至痛恨。像上臺給《拆彈部隊》頒獎的女星史翠姍(Barbara Streisand)就狂熱反戰。當年她曾給美國國會寫抗議信,但竟把薩達姆說成是「伊朗領導人」。一個連伊朗和伊拉克都分不清的人,卻「正義凜然」地指責國會決議。她的信還被指出有許多英文拼寫錯誤,成為電視脫口秀的笑料。這次另一位上臺頒獎的男星辛潘(Sean Penn)也是反戰狂熱者,當年曾跑到薩達姆的巴格達慰問,替獨裁者做反美宣傳。

雖然《拆彈部隊》拿到六項大獎,但美國人可能不會買賬。該片成員在領獎時說,這下他們的電影可以找到發行商了,說明這部九個月前就首映的電影,至今還沒有美國連鎖影院接受它。

畢格羅和其他女導演有點不同,她不喜歡別人稱她「女導演」,連《洛杉磯時報》要以「女導演出頭天」的題目專訪,也被她一口回絕。她說,「我不認為我的電影和我的性別有關」。她要跟男人平等競爭,因此導演了一部關於男人和戰爭的電影,全部由男演員出演。她曾說,「男人那活兒,我能幹得更牛!」實際上她要說的是,「左派男人那活兒,我能幹得更左。」她說到,也做到了。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RFA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