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線成為藍鯨「死亡線」(圖)

發表:2012-07-13 19: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具藍鯨的死屍漂浮在斯里蘭卡南部的近海海面。

斯里蘭卡美蕊沙 (Mirissa) ——4月初,觀鯨者在該國南部近海水域目睹了慘痛的一幕:一頭60英尺長的藍鯨的死屍漂浮在距岸邊約12英里的海面上。

屍體快速腫脹,成群的鮣魚在周圍游弋。更慘的,還是藍鯨的尾部,幾乎已經完全從身體上斬斷。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水下攝影師馬茲達克•盧達甲尼亞 (Mazdak Radjainia) 偶然發現了這具屍體。他說:「很明顯,是船上的螺旋槳造成的。它一定死得很痛苦,傷口這麼大。」

研究人員說,船隻撞擊是全球鯨魚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鯨魚中,很多是瀕危物種,比如藍鯨,它們的數量已經很少了。

問題在斯里蘭卡海域尤其堪憂。這裡的藍鯨約有數千頭,基本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而商業輪船和大批私自出海的觀鯨船給它們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威脅。

對這片水域的觀測還很不夠,因此科學家無法確知撞擊事件是否在上升。但是,據新聞報導,4月份的這次鯨魚死亡已經是今年第六起了。今年3月也發生了一起慘禍,人們在首都科倫坡的海港發現一頭藍鯨,垂在集裝箱貨輪的船頭,海港離這片海灘度假村有90英里。據科倫坡全國水產資源研究和發展機構的阿爾然•拉扎索利亞 (Arjan Rajasuriya) 介紹,去年一年,海島周圍發現的鯨魚屍體(不都是藍鯨)約有20具。不知道有多少鯨魚是死於船隻撞擊。

「這些傷害,可能只是真實死亡數字中的一小部分,」華盛頓州奧林匹亞的一位鯨類研究人員約翰·卡拉姆勃基蒂斯 (John Calambokidis) 說。他的工作是記錄美國西海岸發生的船隻對鯨魚的傷害。因為藍鯨在受到船隻的傷害後,常常很快就下潛,因此這種死亡事件往往得不到記錄。卡拉姆勃基蒂斯博士說,實際數字可能是我們觀察到的數字的「10倍甚至20倍。」

距離斯里蘭卡南部沿海15英里的海域,是全球最繁忙的海運航線之一,而鯨也經常游進這些航線的範圍內。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由於觀鯨活動越來越頻繁,這可能迫使鯨到更遠的海域覓食,從而游進大船的航線。

一位本地鯨魚研究人員阿莎·德沃斯 (Asha de Vos) 說:「我覺得鯨魚正在受到觀鯨船的騷擾,這可能會影響它們的活動。」

鯨魚面臨的威脅讓一些研究人員急切地想儘可能多地瞭解鯨魚,從而找到一種方法來保護它們。

「鯨魚出現在海岸邊這麼近的地方,是很令人驚異的,」在杜克大學海洋實驗室 (Duke University Marine Laboratory) 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阿里·S·弗裡德蘭德 (Ari S. Friedlaender) 說。「我們總體上對藍鯨的瞭解太少了,因此無論在哪裡,如果能像這樣輕易地近距離觀察它們,都會極大地促進我們的研究工作。」

2009年,斯里蘭卡結束了長達25年的殊死內戰。戰爭期間,外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基本無法接近附近的海域。20世紀70年代的幾次綜合調查顯示,這裡有藍鯨,但直到90年代,對藍鯨的興趣才開始增長。這裡的藍鯨不隨季節遷徙,是吸引研究者的一個原因。其他地方的藍鯨都會做長距離的遷移。

可能沒有人像德沃斯一樣對這裡的鯨魚進行了如此深入的研究,並呼籲對它們加以保護。

三年前,德沃斯啟動了斯里蘭卡藍鯨計畫 (Sri Lankan Blue Whale Project)。她希望這個長期的研究項目能夠阻止藍鯨的慘死,並提高人們保護此處藍鯨的意識。在過去的三年中,每年從12月到5月,她都會對這些藍鯨進行拍攝,並使用科學儀器來更好地瞭解藍鯨的攝食行為。

「毫無疑問,這片水域一定有什麼東西吸引著藍鯨,使它們長年留在此地。我們需要弄清楚具體是在什麼地方,有多少,」她說。

3月,德沃斯得到了來自杜克大學海洋實驗室 (Duke University Marine Lab) 的研究小組的幫助。他們帶來了一台電子回聲探測器,可以用聲波來探測出水中食物的密度。她和研究小組用了10天時間,穿梭往來於這片海域,航程數英里,進行測算,並找到了磷蝦富集的地點。這些數據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瞭解藍鯨攝食的地點和時間。並且,她希望,這項研究也能說服政府把海運航線規劃至更遠的海域。

来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