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隨俗:我移民後的習慣與心理轉變

發表:2014-10-09 02: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當我們一家初次登陸加拿大時,曾叨擾過早我們七年移民的表妹夫婦。他倆的家位於世嘉堡一幢房齡超過40年,樓高20多層的condo的頂層。

當我們隨同表妹夫婦乘著電梯上上下下時,總是見到表妹夫滿臉笑容,熱絡主動地向同乘者們問候搭話,即便他們之間根本就不相識,更談不上彼此熟稔。

其時,於我而言,感覺向陌生人隨便微笑Say Hi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甚而至於,我還曾經略有擔心:隨便向陌生的老外打招呼,是否存在「諂媚」之嫌?自幼所學是「以禮待人」。我習慣於向幫助過自己的人說「謝謝」,習慣於做了不恰當的事後說「對不起」。

我見人也主動打招呼,臨別也積極地說再見,但那都是對家人同事朋友鄰居,或者曾經打過交道者而行之,卻鮮少會向素昧平生的路人,向萍水相逢的過客,主動地展開歡顏,熱情地奉上笑臉。

當我定居大多地區的小鎮以後,無論小橋流水飛紅的春,綠樹陰垂畫檐的夏,不拘庭前落盡梧桐的秋,六出飛花入戶的冬,每每走在Walkway,次次行於Trail,總有迎面而來的路人向我綻開笑顏,總有陌生的聲音在我的耳畔歡叫:Hello!

在初到加拿大的日子裡,那些來自於路人慷慨的笑顏,是溫暖背井離鄉的我的縷縷陽光;那些來自過客主動的問候,是慰藉初來乍到的我的拳拳愛心。

它們使我感覺自己是受歡迎的New Comer;它們令我覺得自己是社區理所當然的一員,不遑多讓。秉承庭訓,每當接受了善意,我也自當投桃報李;每當收到了問候,我也樂於禮尚往來。

因此,我燦爛地微笑,熱情地回饋;我將Morning 、Hi、Good afternoon與Hello掛在嘴邊,隨時奉送,再不吝嗇。日月如梭,白駒過隙。不覺之間,我已經由新移民晉身而為老移民。不經意間,只要條件允許,主動地對迎面而來的路人問候並微笑成為了自己的習慣。我熱情洋溢地問候他人,我襟懷關愛地附贈溫暖。

潛在的些略自卑在問候他人時悄然消弭,率先微笑不曾折損自信分毫。如今,當我行走在小徑便道,只要相向而來的路人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地冷漠,只要迎面碰到的過客並非羞澀含蓄地俯首低頭,不管對面過來者的性別與年齡,也無論對方的膚色和種族,我都會主動熱情地問候他/她/他們,並隨附一枚大大的笑靨。

我很想將自己一直在獲得的,別人所給予的陽光與愛心轉贈予他人,讓我們周遭的世界,因著我的舉手之勞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友善,更加溫馨,更加祥和。我來自禮儀之邦的中國。我們的祖先曾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論。

曾經的中國,一窮二白;而今的中國,經濟成就斐然。對很多國人來說,「倉廩實,衣食足」早已成為了現實。但我們是否就因此而「知禮節,知榮辱」了呢?即便我們「知禮節,知榮辱」,我們又是否懂得如何去正確展示禮節,在恰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以合宜的方式?很多人哀嘆現在的中國「世風不古」,因為經濟社會的泥沙俱下。

很多人批判當今的中國「禮樂崩壞」,因為物質社會的重利忘義。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同胞是不文明,不諳禮儀的,至少他們覺得老外比華人禮數週全。但我對此不敢全然苟同,儘管我也承認老外比較注重外在禮儀。

我在這裡看到孩子的華人朋友絕大多數都很懂禮貌,較老外孩子更勝一籌;我也在這裡體味到華人多數熱情友好,彼此守望相助。但我們的禮貌和我們的友好,在內斂的文化傳統影響下,在複雜社會長期生存的需要下,不輕易示於外人,因為我們沒法判斷該人是否無害於自己,我們擔心主動示好會為自身招致傷害。

我們的友好和熱情,通常在自己的親朋戚友中才展現無遺,有時甚至不分場合與時間。我居住的小鎮近年來遷入了很多的華人。當我在便道小徑上碰到陌生的同胞時,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善向他人問候。

他們往往斂眉低目,對相向而來者視若無睹。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看到了「不要與陌生人說話」教育的後果。也因此,原本熱情友好的本地其他族裔,現在在見到華人時,逐漸變得不愛主動打招呼了。

也許是他們也習慣了華人的內斂含蓄,也許是他們也尊重我們的選擇。很想呼籲自己的同胞:請入鄉隨俗地向路人微笑問候吧,請慷慨大方地將善意友好示之於人吧。授人笑靨,不過舉手之勞;啟口相問,其實易如反掌。如果你如我一般地習慣了問候他人,就會感覺自己是渾身充滿了正能量的天使;如果你如我一般地享受著奉送熱情,就會體驗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

来源:51週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