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资源定价权,中国自乱阵脚

发表:2005-03-21 08: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被迫接受日本巴西钢铁商达成铁矿石涨价71.5%的方案,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宗买主,却毫无定价发言权,消息令全国震惊,“国际定价权”自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人在贸易领域是否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3月1日,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代表──上海宝钢集团在同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谈判无果后,不得不宣布接受先前由日本新日铁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的2005年铁矿石涨价71.5%的方案。

  消息公布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天晚上,国内钢铁企业纷纷表态,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涨价幅度。先前国内各大钢铁企业均表示,他们最多只能接受30%-50%的涨幅。相比2004年每吨铁矿石价格上涨18.6%,以及国内宏观调控和钢价上涨的预期空间,50%的涨幅已经相当惊人,而今一下子上涨71.5%,显然叫人无法承受。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价格为每吨61.09美元,上涨71.5%,意味着2005年每吨铁矿石价格将上涨43.68美元,而一吨钢铁需近1.6吨铁矿石,据此测算,国内钢铁价格需上涨570元,方能弥补由此提高带来的利润损失。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71.5%的涨幅是日本钢铁企业和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联手做的“局”,其目的是将中国钢铁业置于陷阱之中,使其成为“日本和矿山企业联手坐庄铁矿石”的牺牲品。同时新日铁也希望借此打压中国及其他国家的钢铁企业,保证新日铁作为国际钢铁业领导者的地位。非常明显:因为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已有大幅度上升,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依然被固定在原来水平上,因此,同样以美元计价的71.5%的涨幅,对中日两国的钢铁企业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在慷慨激昂的表态之后,钢铁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不得不表示,他们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基准价格。因为根据行业惯例,由日本新日铁和巴西淡水河谷达成的这一协议价格,同时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基准价格。作为去年刚刚取得定价谈判资格的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发言权。

  反响强烈的还有股票市场。消息宣布后的翌日,国内股市因担心钢铁、汽车及相关下游产业受拖累,出现大幅下挫。其中金属行业指数的下跌幅度超过2%,90%依赖进口铁矿石的宝钢股份跌幅逾4%。

●大买家无发言权

  然而,和上述相比,更大的反响还来自对“国际定价权”的关注。

根据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尤其是在粮食、肉类、钢铁、石油和煤炭等5种主要产品的消费上,中国正逐项赶超美国。 调查报告还列举了中国在消费品市场上的强劲表现,例如中国的手机和电视机等的拥有量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但在经济总量及实力不断上升的同时,中国对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却几乎为零,甚至可说是毫无话事权。在许多场合下,中国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由此给中国经济及国民财富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

  以铁矿石来说,据预测,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将达到2.4亿吨,按每吨上涨43.68美元算,国内钢铁企业将多支付105亿美元,约合860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全国钢铁企业总利润也就在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与消费国,2004年全球新增的铁矿石产量 80%都流向了中国,但作为最大宗的买主,却毫无发言权。难怪国内人士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忿忿不平。

  相似的案例可能还有石油。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同比增长 34.8%。按理大买主或者大卖主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左右,至少是影响价格走势。况且中国的石油生产及进出口几乎全为中石油、中石化垄断,像这种寡头垄断的形式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操纵价格。但事实上,人们看到的只是各种被放大的中国因素在如何影响着世界油价,而作为“中国因素”的制造者── 中国这个大买主本身却只能充当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几乎没有什么议价的能力。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增长了34.8%,但由此付出的金额却增长了70%以上,达到33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在石油进口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中国稀土当泥卖

  如果说石油、铁矿石都因为中国只是最大的消费国,资源掌握在别人手里,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中国在稀土上的定价权丧失则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

  稀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元素组成品种繁多、用途各异的新型材料,稀土已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每1亿元的稀土原料用于高科技产品中,可创造200亿元的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稀土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徐光宪介绍说:“美国的精确制导武器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稀土。”

  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到全球的85%以上,因此上世纪90年代曾流行过一句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稀土却只是卖了一个“土”价钱!以氧化铈为例,4年前每吨价格还在4万至5万元之间,目前已降到0.9万元。1990年,中国稀土出口均价为每吨1.36万美元,目前只有 0.73万美元,下降了46.2%,把这段时间的美元贬值考虑进去,则实际降幅更大。基本上,在出口贸易中,国外商家提出什么价,国内企业就接受什么价。

  像这样廉价卖下去,再过50年,中国就不再是稀土资源大国,而是一个稀土小国了。徐光宪院士忧心忡忡地说。

●行业分散管理乱

  自己没有的、缺少的,价格受制于人;自己有的、多的,价格也受制于人。一个定价权的表述也许并不那么正确,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可以真正的决定价格。但由此反映出来的问题,则暴露了中国经济的无序化以及种种缺失。

  造成这种局面的首先是缺乏管理。以稀土来说,早在1991年,稀土就被国家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1998年机构改革中,又特意保留了国家稀土办公室。但现实状况是,稀土采矿权归国土资源部管理,出口配额归商务部管,管理上存在很大脱节,地方上无证开采、越界开采和乱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在配额发放、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弊端。一些正规的生产企业得不到配额,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丝绸、电子等贸易商却通过各种渠道得到配额。无序的开采与出口相配合,是中国一方面几乎是全球稀土供应的垄断者,一方面却毫无定价权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行业集中度太低。老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由无数利益互相冲突的小企业组成的行业注定是不稳定的。在日本,新日铁、JFE2家公司基本垄断了全国的钢铁产量;韩国,浦项一家的产量即占到50%以上。而在中国,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46家,200万吨以下的不计其数。众多的企业在进与出两头进行互相竞争,使中国企业的侃价能力极度低下。比如,2004年,宝钢每吨铁矿石的进口价格是300多元人民币,武钢是400多元,而许多其他钢铁厂的进口价格却是800多,甚至1000多。看到这种现象,作为铁矿石生产商,不涨价才怪。因为,所谓新日铁和铁矿石巨头联手做局,实际上是中国人一种劣根性的反映──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吃亏了,就一定会去找替罪羊,把责任推向别人。铁矿石价格暴涨,一方面是需求增加的原因,另一方面完全是中国企业竞相哄抬进口价造成的。

  市场发育的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市场大国”,无法像一些中小国家,既能通过别的市场购买商品,同时又不对市场供求与价格起到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商品期货市场。

●争定价外战外行

  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说,“中国媒体对于国际定价权过于敏感,把一个市场话题政治化,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国际定价权不是可以争夺就能得到的,它是市场自然形成的。如果你的市场做得够规模,市场份额够大,那你自然就是国际市场,就是定价中心,市场参与者也会认可你。但是如果不做市场,永远也成不了中心。”在所谓国际定价权上,至少在今后10年,中国主要还得看别人眼色行事。

 不过在此之前,中国不能只成为“中国因素”的受害者,而应该更多地拿起中国因素这个武器,为自己争取一些主动。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决定的,所有相关的数据,如需求量、进口量、库存、产量等基础数据,都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情况是,所谓中国因素的一些相关数据,几乎都由美国等国或机构在那里公布,中国本身并没有统一的口径和发布渠道,更找不到权威的、全面的数字。更有甚者,中国企业如想向有关政府部门了解这方面的数据,还必须花钱来买。而美国则大方的向全球免费提供一切数据,包括中国数据。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中国企业、甚至是全球市场都被美国人牵着鼻子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