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資源定價權,中國自亂陣腳

發表:2005-03-21 08: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被迫接受日本巴西鋼鐵商達成鐵礦石漲價71.5%的方案,作為全球鐵礦石最大宗買主,卻毫無定價發言權,消息令全國震驚,「國際定價權」自然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人在貿易領域是否真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3月1日,作為中國鋼鐵企業的代表──上海寶鋼集團在同巴西、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談判無果後,不得不宣布接受先前由日本新日鐵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的2005年鐵礦石漲價71.5%的方案。

  消息公布後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

  當天晚上,國內鋼鐵企業紛紛表態,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漲價幅度。先前國內各大鋼鐵企業均表示,他們最多只能接受30%-50%的漲幅。相比2004年每噸鐵礦石價格上漲18.6%,以及國內宏觀調控和鋼價上漲的預期空間,50%的漲幅已經相當驚人,而今一下子上漲71.5%,顯然叫人無法承受。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4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平均價格為每噸61.09美元,上漲71.5%,意味著2005年每噸鐵礦石價格將上漲43.68美元,而一噸鋼鐵需近1.6噸鐵礦石,據此測算,國內鋼鐵價格需上漲570元,方能彌補由此提高帶來的利潤損失。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71.5%的漲幅是日本鋼鐵企業和巴西、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聯手做的「局」,其目的是將中國鋼鐵業置於陷阱之中,使其成為「日本和礦山企業聯手坐莊鐵礦石」的犧牲品。同時新日鐵也希望藉此打壓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鋼鐵企業,保證新日鐵作為國際鋼鐵業領導者的地位。非常明顯:因為日元對美元的比價已有大幅度上升,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依然被固定在原來水平上,因此,同樣以美元計價的71.5%的漲幅,對中日兩國的鋼鐵企業有著天壤之別。

  但是在慷慨激昂的表態之後,鋼鐵行業協會的有關負責人不得不表示,他們只能被迫接受這一基準價格。因為根據行業慣例,由日本新日鐵和巴西淡水河谷達成的這一協議價格,同時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基準價格。作為去年剛剛取得定價談判資格的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根本沒有發言權。

  反響強烈的還有股票市場。消息宣布後的翌日,國內股市因擔心鋼鐵、汽車及相關下游產業受拖累,出現大幅下挫。其中金屬行業指數的下跌幅度超過2%,90%依賴進口鐵礦石的寶鋼股份跌幅逾4%。

●大買家無發言權

  然而,和上述相比,更大的反響還來自對「國際定價權」的關注。

根據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博士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尤其是在糧食、肉類、鋼鐵、石油和煤炭等5種主要產品的消費上,中國正逐項趕超美國。 調查報告還列舉了中國在消費品市場上的強勁表現,例如中國的手機和電視機等的擁有量已經大大超過美國。

  但在經濟總量及實力不斷上升的同時,中國對商品的「國際定價權」卻幾乎為零,甚至可說是毫無話事權。在許多場合下,中國都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由此給中國經濟及國民財富帶來的損失十分巨大。

  以鐵礦石來說,據預測,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將達到2.4億噸,按每噸上漲43.68美元算,國內鋼鐵企業將多支付105億美元,約合860億元人民幣。而2004年,全國鋼鐵企業總利潤也就在1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與消費國,2004年全球新增的鐵礦石產量 80%都流向了中國,但作為最大宗的買主,卻毫無發言權。難怪國內人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都忿忿不平。

  相似的案例可能還有石油。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04年,中國進口原油達到1.2億噸,同比增長 34.8%。按理大買主或者大賣主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願左右,至少是影響價格走勢。況且中國的石油生產及進出口幾乎全為中石油、中石化壟斷,像這種寡頭壟斷的形式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操縱價格。但事實上,人們看到的只是各種被放大的中國因素在如何影響著世界油價,而作為「中國因素」的製造者── 中國這個大買主本身卻只能充當被動的價格接受者,幾乎沒有什麼議價的能力。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增長了34.8%,但由此付出的金額卻增長了70%以上,達到330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在石油進口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中國稀土當泥賣

  如果說石油、鐵礦石都因為中國只是最大的消費國,資源掌握在別人手裡,因而在國際貿易中只能處於弱勢地位,那麼,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資源國,中國在稀土上的定價權喪失則成為國人的心頭之痛。

  稀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17種金屬元素的統稱。由於具有許多優異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他元素組成品種繁多、用途各異的新型材料,稀土已成為高科技和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戰略資源。每1億元的稀土原料用於高科技產品中,可創造200億元的效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稀土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徐光憲介紹說:「美國的精確制導武器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稀土。」

  中國的稀土產量佔到全球的85%以上,因此上世紀90年代曾流行過一句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稀土卻只是賣了一個「土」價錢!以氧化鈰為例,4年前每噸價格還在4萬至5萬元之間,目前已降到0.9萬元。1990年,中國稀土出口均價為每噸1.36萬美元,目前只有 0.73萬美元,下降了46.2%,把這段時間的美元貶值考慮進去,則實際降幅更大。基本上,在出口貿易中,國外商家提出什麼價,國內企業就接受什麼價。

  像這樣廉價賣下去,再過50年,中國就不再是稀土資源大國,而是一個稀土小國了。徐光憲院士憂心忡忡地說。

●行業分散管理亂

  自己沒有的、缺少的,價格受制於人;自己有的、多的,價格也受制於人。一個定價權的表述也許並不那麼正確,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人可以真正的決定價格。但由此反映出來的問題,則暴露了中國經濟的無序化以及種種缺失。

  造成這種局面的首先是缺乏管理。以稀土來說,早在1991年,稀土就被國家列為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1998年機構改革中,又特意保留了國家稀土辦公室。但現實狀況是,稀土採礦權歸國土資源部管理,出口配額歸商務部管,管理上存在很大脫節,地方上無證開採、越界開採和亂採濫挖現象十分嚴重。

  同時在配額發放、管理上也存在諸多弊端。一些正規的生產企業得不到配額,一些不具備資質的絲綢、電子等貿易商卻通過各種渠道得到配額。無序的開採與出口相配合,是中國一方面幾乎是全球稀土供應的壟斷者,一方面卻毫無定價權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行業集中度太低。老洛克菲勒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由無數利益互相衝突的小企業組成的行業注定是不穩定的。在日本,新日鐵、JFE2家公司基本壟斷了全國的鋼鐵產量;韓國,浦項一家的產量即佔到50%以上。而在中國,年產量200萬噸以上的鋼鐵廠有46家,200萬噸以下的不計其數。眾多的企業在進與出兩頭進行互相競爭,使中國企業的侃價能力極度低下。比如,2004年,寶鋼每噸鐵礦石的進口價格是300多元人民幣,武鋼是400多元,而許多其他鋼鐵廠的進口價格卻是800多,甚至1000多。看到這種現象,作為鐵礦石生產商,不漲價才怪。因為,所謂新日鐵和鐵礦石巨頭聯手做局,實際上是中國人一種劣根性的反映──什麼事情,只要自己吃虧了,就一定會去找替罪羊,把責任推向別人。鐵礦石價格暴漲,一方面是需求增加的原因,另一方面完全是中國企業競相哄抬進口價造成的。

  市場發育的滯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超級市場大國」,無法像一些中小國家,既能通過別的市場購買商品,同時又不對市場供求與價格起到重要影響。因此,中國必須盡快地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商品期貨市場。

●爭定價外戰外行

  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說,「中國媒體對於國際定價權過於敏感,把一個市場話題政治化,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國際定價權不是可以爭奪就能得到的,它是市場自然形成的。如果你的市場做得夠規模,市場份額夠大,那你自然就是國際市場,就是定價中心,市場參與者也會認可你。但是如果不做市場,永遠也成不了中心。」在所謂國際定價權上,至少在今後10年,中國主要還得看別人眼色行事。

 不過在此之前,中國不能只成為「中國因素」的受害者,而應該更多地拿起中國因素這個武器,為自己爭取一些主動。市場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兩個因素決定的,所有相關的數據,如需求量、進口量、庫存、產量等基礎數據,都會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情況是,所謂中國因素的一些相關數據,幾乎都由美國等國或機構在那裡公布,中國本身並沒有統一的口徑和發布渠道,更找不到權威的、全面的數字。更有甚者,中國企業如想向有關政府部門瞭解這方面的數據,還必須花錢來買。而美國則大方的向全球免費提供一切數據,包括中國數據。結果可想而知,不僅中國企業、甚至是全球市場都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