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棄用李克強經濟學 中國入高風險未知領域(圖)

發表:2023-10-27 19:5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集權的過程中,李克強經濟學也被棄用。
在習近平不斷集權的過程中,李克強經濟學也被棄用。(圖片來源:Fred Dufour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0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0月27日,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去世,網路上的討論眾說紛紜。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集權的過程中,李克強逐漸被邊緣化,李克強經濟學也被棄用。

李克強去世 官媒稱心臟病突發

中國官媒10月27日報導,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於2023年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去世,終年68歲。

不過,在網路中有諸多質疑的聲音。

時評人士蔡慎坤在推特發文認為,李克強突發心梗猝死,讓人聯想到當年的胡耀邦之死,以中國現有的醫療保健水平,突發心梗完全可以控制,按照正國級的醫療保健待遇,常委身邊時刻都會配備專職的醫師以及生活秘書和警衛,就算心梗也會馬上口服急救藥物,即使是在北京之外的任何地方,心梗也比腦梗更容易控制。

臺灣醫師蔡依橙也發文認為,以李克強的級別,發生「突然心臟病驟逝」的情況,用今日醫療水準看恐怕不太合理。心臟病忽然逝世,常見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大規模梗塞,一個是心律問題亂跳,導致輸出不足。中共高層的健康狀況都是秘密,我們很難知道確切原因,在這種級別的國家領導人造成猝死,是很不容易的。

他解釋,這十年心臟電腦斷層的普及,很容易知道冠狀動脈有沒有狹窄,都能提前治療。另外,心臟電氣系統有問題,一來可以裝節律器預防一部分,即使是不能預防的那部分也能由隨扈帶 AED 搶救。

李克強被評為中國經濟政策的務實主義者

英國BBC中文10月27日的報導認為,李克強是中國經濟政策的務實主義者。上任初期外界期待他改革中國經濟結構。但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斷鞏固權力,其總理生涯後期被邊緣化,權力被架空,甚至有「最弱勢總理」之稱。

李克強今年3月卸任前曾在向國務院辦公廳人員告別講話,提到「人在干,天在看,蒼天有眼」。該影片一度引發廣泛討論,猜測他是否意有所指。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分析指,李克強是中共黨內權威性的溫和改革派聲音,他的逝世,讓改革路線人士看不到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

「這意味著,中共內部牽制權力的一股勢力削弱了,領導核心習近平就更不需要顧慮黨內的其他聲音了。」

莊嘉穎補充指,以往中國總理過世都會引發一些集體事件,這次民眾如何紀念他,值得外界觀察。

熟悉中國時政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表示,中共領導人即使退下來,醫療保健的條件也是相當優越的,非一般老百姓可比擬,「所以消息當然非常突然,但是只能夠按現有的消息作跟進,不可能有任何的判斷」。

李克強經濟學受到掣肘

外界認為,李克強的經濟主張包括三個方面:1、通過減少國家主導的投資來結束財政刺激。2、去槓桿化以削減債務。3、結構性改革,包括放鬆對公用事業價格的控制和放開利率。

而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之前,在2007年任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經濟界就有「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的說法。該概念最早由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包括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組成,分別佔比重40%、25%及35%。李克強在遼寧時公開表示,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有人為痕跡,他更喜歡通過全省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三個指標,來追蹤遼寧的經濟動向。

《經濟學人》雜誌當時認為,「克強指數」比官方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數字更能真實的反映中國經濟的現實狀況。

回顧過去十年,「克強經濟學」依然保持了政治經濟學特色,就是以完成中共的經濟任務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和制度改革。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曉此前對自由亞洲電臺分析說,「李克強經濟學」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和失敗,「例如,經濟結構完善以及創新驅動不如人意,經濟增長依然靠貨幣-貸款-投資驅動,消費不足、創新不足,整體債務經濟風險不是越來越低,而是越來越高,地方財政風險已經充分暴露。」

蔡慎坤則認為,從過去十年看,李克強雖然有經濟學的修養,但他的經濟學認知沒有在其執政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能實際掌握經濟的權力。」

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像一直在加劇。特別是中共政府近幾年對民營企業的打壓,讓外界認為李克強逐漸被邊緣化。

習近平棄用李克強經濟學 李強經濟學未現

李克強的經濟主張,在其被邊緣化的過程中已經被習近平棄用。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認為,實際上,習近平希望加強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以更好地控制中國經濟。不然他也不會說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

在習近平心中,政治穩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他試圖通過強化國有企業的控制來保證政治的穩定,畢竟國有企業的幹部也有行政級別,甚至要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在習近平看來,這種策略是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必須要更加「統一」和「有序」的階段,以應對他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那麼,是否有「李強經濟學」出現?

觀察人士說,李強與習近平的親近既是一種優勢,也是一種弱點:雖然他得到了習近平的信任,但他將對習近平心存感激而臣服。

一些觀察人士告誡,不要過分重視李強在上海等商業城市主政的經歷,因為習近平收緊了對政治的控制,並使經濟朝著更加國家主義的方向發展。

分析指出,中共政府是高度集權與極權體系,金融體系的開放,需要獨立於行政權的立法與司法監督,如果沒有這兩個基礎,金融和經濟是不可能做的非常繁榮並且穩定的,只能不斷藉助行政力量去修修補補。

據路透社報導,上海政法大學前副教授、現居智利的評論員陳道銀說:「李強可以在這裡和那裡進行一些維修,但他不會推倒圍牆並建造新的東西」。

任重道撰文《李強只是一個「鋦鍋匠」?》指出,李強對於中國經濟只能修修補補,未必會有大規模的改革或對原有計畫推倒重建。這一點,他只能是一個「鋦鍋匠」。毋庸置疑的是,其面對連年下滑的中國經濟,也會深感棘手。中南海也承認,中國經濟「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斷加大。實際上,沒錢才是習近平遇到的大麻煩。處處都需要用錢,李強的主要任務可能是為習近平的「錢袋子」充實資金,不然對外「大撒幣」買通外國政府官員和企業,對內拉攏軍方和官員、對付百姓的「維穩」等怎麼辦?

中國經濟進入高風險未知領域

嚴重的財政和金融失衡已經將中國經濟和全球帶入高風險的未知領域。即使有中央政府為金融系統背書,也無法挽救頹勢,甚至處於岌岌可危的邊緣。

近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對債務問題奉行拖延政策。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最新評論指出,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退卻,地方債務岌岌可危,而銀行體系暴露於這兩方面風險之下。

有傳統觀點認為,即使這是金融危機的先兆,但在中國體系中,政府為金融系統做靠山,而技術官僚也可以把控局勢以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上述分析指出,這種觀點已經嚴重過時。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週發布的一系列報告顯示,中國除利息外的預算赤字在GDP中所佔比例居高不下,今年達到了7.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提高了對中國的政府財政赤字預測,即到2028年,上述比例將升至7.8%。此外,儘管中國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達到4.9%,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中國經濟預期,認為中國未來四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僅為4%,低於一年前的4.6%預期。

上述分析認為,這使得中國擺脫債務泥潭的難度大大增加。

近年來,地方政府項目投資回報率急劇下降,高昂利息待償、土地出讓收入暴跌,使中國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國問題專家馬永哲(Martin Chorzempa)告訴《華爾街日報》,中國債務規模過大、經濟增速緩慢,無法掩蓋不良貸款。此外,他還擔心,習近平領導的中共當局治理質量已經惡化。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