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閉幕後的六大看點(圖)

作者:莊志偉 發表:2023-09-12 10: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g20
2023年9月10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中)、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左)和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在新德里G20峰會閉幕後舉行的雙邊會議上握手。(圖片來源:PIB/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9月12日訊】二十國集團(G20)峰會9月10日順利閉幕並達成多項攸關國際政治和經貿合作的共識。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峰會在推動全球治理上取得相當的成果,其中有六大後續看點,包括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領導人的缺席下,此次峰會絲毫沒有因此失色,反而催化國際重塑「朋友圈」。

在短短兩天議程中,20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就烏克蘭戰事達成共識並通過「領袖宣言」:敦促各國勿使用武力解決領土爭議,雖然該宣言因迴避對俄羅斯的譴責而引發烏克蘭不滿,但已經一掃各國在開幕前對俄烏戰事立場分裂的陰霾,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缺席形同「不給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面子」等地緣角力暗潮。

除了共同宣言,G20新德里峰會還矢言打造從歐洲、途經中東一路通往印度的經濟走廊,且決議將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提升為常任成員,與歐盟(EU)取得同等地位,以深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的經濟合作,讓美、印、歐洲等大國都對峰會成果大表滿意。

根據多位分析人士的觀察,此次峰會可能也翻轉了美國、印度跟中國三大超級大國間的戰略地位,雖然未來前景仍充滿挑戰。

G20新德里峰會閉幕後,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熱點呢?

記者盤點出六大看點如下:

一、習近平、普京缺席無礙議程反重塑國際朋友圈

俄羅斯總統普京缺席G20峰會是意料中之事,但中國改派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讓國際輿論紛傳:習近平擺明瞭刻意冷落印度,不給東道主莫迪面子;至於中國境內網民則是嘲諷稱,習近平缺席讓今年的峰會「掉價」失顏面。

對於這些雜音,位於印度新德里的「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笑置之。

她說,習近平缺席G20,是因為他有經濟疲軟等重大內政治理危機急需處理,外界無須過度解讀。況且習近平、普京缺席,事後也證實對峰會議程或印中關係無任何影響,只是徒然讓中國自外於這個佔全球GDP五成的重要平臺,特別是印中關係早就跌到谷底。

夏海娜說:「我可以用幾個字來定義它(印中關係):缺乏信任基礎,因為中國已經撕毀了我們(印度)與他們簽署的每一份協議,我們如何能再次信任他們呢?我認為,印中關係處於歷史最壞的水平。」

雖然缺席G20,但習近平似乎也沒閑著,仍忙著下指導棋。《金融時報》9月9日引述與會官員的話報導,中國外交官在簡報會上強力反對美國於2026年擔任當屆G20峰會的輪值主席。但對於這板上釘釘的事及美國透過新德里峰會所贏得的新盟友,未來中國將如何因應?是否會催化美中緊張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

二、美印關係持續深化

印中關係陷入低潮,卻催化美印兩國越走越近。出席G20峰會前,拜登9月9日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會談併發表聯合聲明稱,美國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因為全球治理須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兩人還強調,聯合國亟待改革,唯有增加安理會常任及非常任理事國數量,方能更好的回應當前國際多邊局勢。

然而,此提議困難重重,因「5常」之二,即常任理事國中國和俄羅斯必然投下否決票。

但位於臺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宋國誠認為,此承諾彰顯美國表態扶持印度成為區域大國,或至少是跨區域的樞紐性強權,藉以改造中俄長期干擾和把持的聯合國安理會。

除了進軍聯合國,印度也想藉助美國之力,在全球產業鏈上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特別是在半導體及軍工產業上,若能與美國實質合作,莫迪長期推動的「東進政策(Act East)」或可達標。

宋國誠告訴記者:「這就會形成美印之間一種‘二對一’,或者是說,‘美印一加一大於一,就是大於中國’的這樣一種競爭關係。特別是,美國想要把印度打造成第二個中國,成為美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主要基地,這是美、印之間,合力打造的一個‘南亞政經聯合體’。」

三、印度「大國地位」提升

有了美國的助攻,再加上莫迪在此次峰會鋒芒畢露,印度的「大國地位」本週明顯走升,或在未來的區域地緣政治角力上扮演要角。

位於印度浦那的富來明大學(FLAME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劉奇峯認為,印度總理莫迪在此次峰會中,正在把印度這個長年奉行「不結盟運動」的國家,打造成連結歐美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間的重要橋樑。

劉奇峯分析,印度地處歐亞之間,也位於印度洋航路的中途樞紐,更積極在國際多邊組織中扮演西方發達國家與所謂「全球南方」開發中國家間的協調者,企圖心和雄心兼具。

劉奇峯告訴記者:「借由印度當東道國的機會,進一步褪去它(G20)是富國俱樂部的形象,然後擴大它(印度)的影響力,成為富國跟窮國之間,尤其是南方開發中國家的一個橋樑。我覺得,這是在地緣政治上比較重要的看點。」

G20順利閉幕後,印度接著要於2024年1月召開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對此,劉奇峯說,新德里的政治及媒體圈近來熱中討論他們與英、法等西方先進國家的關係,根本不在意習近平來不來G20捧場,以及印中關係的前景。

四、歐印海陸運走廊叫板中國一帶一路

G20新德里峰會期間,美國、印度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簽署協議,將研擬一項重大的基礎建設計畫,打造連結歐洲、中東跟印度的大型鐵路及海運走廊,讓商務、能源和數據能更快從印度流向中東和歐洲,可望將歐印間的貿易擴大四成。

據《美聯社》報導,這條海陸運輸走廊全長超過4828公里,將有助於促進貿易、提供能源和改善數字鏈接,而參與該計畫的國家包括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及歐盟等國。

對此,臺北學者宋國誠分析,儘管此協議尚在規劃階段,無法跟中國已經推動長達10年的「一帶一路」抗衡,但從中國向非洲每年放貸的金額,從2016年巔峰時期的近300億美元陡降至2019年的70多億美元來看,「一帶一路」恐已是強弩之末,美、印等國現在趁虛而入,未來這一條歐印海陸走廊很有機會形成挑戰、甚至後來居上的勢力。

不過,印度富來明大學的劉奇峯說,歐印海陸走廊確實神似「一帶一路」,透過一條鐵路拉攏沿線國家和經濟體,但問題是,這條走廊在地理上無法繞道伊朗跟阿富汗這兩個被中國強力掌控的國家,再加上,還有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兩個死敵,因此,此基建計畫的未來仍有重重挑戰。

五、非洲聯盟獲邀加入G20

莫迪一向自詡為「全球南方」的領袖,因此,對他而言,本屆峰會的另一個勝利,就是推動「非洲聯盟」取得正式的G20會籍。此前,G20成員中僅有歐盟是以區域集團身份參與,非洲聯盟雖總計有55個會員國、14億人口、國民生產毛額(GDP)規模也總計達3萬億美元,但只是「受邀參與的國際組織」。

對此發展,位於印度孟買的索邁亞大學(Somaiya Vidyavihar University)中國研究助理教授沙海麗(Saheli Chattaraj)分析,非洲聯盟是聯合國最大的組織之一,也是各國積極爭取的戰略性夥伴,從經濟穩定到自然資源議題,都無法被忽略,習近平8月底就在南非的金磚峰會上大撒幣,再向非洲提出逾百億美元的援助基金。

沙海麗告訴記者:「印度與非洲聯盟的關係一向緊密,不僅是今日,從很久以前就關係很好了。因此,(G20)此次特別擴大非洲聯盟的加入,實際上標誌著更強勁的夥伴關係,以及全球南方在國際政經體系中的重要性。」

非洲聯盟獲邀入會也是印、中兩國間少有的共識。早在2022年11月,南非於印度尼西亞峇裡島舉行的G20峰會上宣布,將推動非洲聯盟入會時,習近平立刻表達支持。

六、清潔能源部署大突破

針對氣候變遷難題,此次G20峰會達成的另一項成就是,正式成立「全球生質燃料聯盟(Global Biofuels Alliance)」,以促進全球、尤其是南半球發展中國家對生質燃料的生產及消費。

儘管新德里峰會最終未提及要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但總部設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環保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首席分析師勞裡·米利維爾塔(Lauri Myllyvirta)仍對該聯盟的成立,以及各國領袖於峰會上支持至晚於2030年,要將全球再生能源的產能提高三倍,表達肯定。

勞裡·米利維爾塔告訴記者:「我認為,這已是可預期到的最好結果了。當然,就基本原則而言,這些國家應就全球化石燃料逐步淘汰也達成共識,但我想,這可能性不高。此最新發展確實代表了在清潔能源部署方面的一大突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